2020年02月0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创新开采 稠油不“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西北油田采油三厂攻克稠油开采世界级难题

1.jpg

  1月18日,中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三厂对所属区块的开发“回头看”,管理一区管理的塔河八区、十区南亮了,2019年累计完成原油产量50余万吨,自然递减率0.02%比计划指标低13.98%,综合递减率-2.13%比计划指标低5.65%,创造了稠油开采的奇迹。

  塔河油田的油质从东南往西北方向逐步由稀变稠,该区管理的油井处在塔河油田北部边缘,稠油井高达118口,油藏埋深达6000米左右,原油黏度在20万~1000万毫帕·秒之间,是世界级稠油开采难题。

  “我们的‘武器’不是‘高大上’,用的是常规掺稀方法(将稀油注入地下与稠油混配生产),最重要的是创新开采,摸准了一点规律。”管理一区经理宋正聪说。

  依据温度变化确定掺稀量

  塔河油藏超深,地下、井筒、地上温度相差大,原油在举升时随温度的降低逐渐变稠,到了地面就变成了硬块,用铁锤都敲不开。

  稠油开采的关键是降黏,而降粘的常规方法就是掺稀和井口水套炉加温,但是,掺稀量多少合适?掌握不准,要么浪费稀油,要么导致井筒堵塞。

  为了掌握油井温度对原油黏度影响的规律,管理一区技术人员分别在TH10265、TK885等15口井上进行了原油温敏性试验,结果发现,稠油粘度和温度的关系都有一个拐点,基本在55度左右,即高于55度原油流动正常,低于55度开始凝结。

  根据这一规律,该区及时优化掺稀量和水套炉温度,实现了优质掺稀生产。 2019年,管理一区稠油开采掺稀比由1.72下降至1.21,累计增油3475吨,节约稀油1.2万吨。

  依据原油含水优化掺稀

  油井含水高低与掺稀量有没有规律可寻?查看很多前人的总结,管理一区技术人员依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TK828井的试验给了他们有益的启示,该井掺稀生产期间含水大于90%,技术人员试探性地将掺稀量逐步降低,结果油井含水下降依然维持生产,当彻底停掉掺稀时,油井含水降到70%仍然维持生产。

  受此启发,该区组织技术人员在多口井上进行了含水与掺稀量关系的研究,最终找出了含水、掺稀量、井口出液量、注采比四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形成了根据含水、井口出液量和注采比计算掺稀量的公式。

  “含水下降时根据公式计算需要上调的掺稀量,含水上升时根据公式计算下调的掺稀量,效果非常好。”管理区副经理高英晗说。T817(K)井原来含水40%,日掺稀量1.5吨,技术人员根据公式计算后,将掺稀量上调至3吨,结果低效井变成了高效自喷生产井。

  2019年,该区根据含水变化调整油井掺稀260井次,节约稀油1600余吨,增加产量2000多吨。

  依据运行特点全周期管理

  管理一区118口稠油井所需稀油来自三号联合站,其掺稀工艺流程涉多个环节和专业,任何一个节点不精准,都会影响掺稀效果。

  该区成立了掺稀优化项目组,压实责任,严格规范掺稀井管理程序。项目组通过日常掺稀井管理,总结出掺稀井全周期管理法,即开井阶段做好“三定”:定掺稀稀油用量,定掺稀方式,定管理方式;生产阶段做好“三控”:控日常,控异常,控现场;关井阶段做好“四保”:保油管,保环空,保泵筒,保管线;焖井阶段做好“两防”:防卡,防返。

  2019年,他们在周期管理中,引进应用远传调控信息技术,调整掺稀2013多井次,平均时效由40分钟降至5分钟以内;检查掺稀流量计189井次,解决阀芯刺大问题55井次;设计制作“小地罐”,用于泵车掺稀及注水作业,累计使用159井次,全年降低特车费用约300万元。

  (马京林 高英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