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1月1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链式”孵化助推产业裂变 用活平台打造就业引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湖北省襄阳市人社系统创业大赛创新增效工作纪实

1.jpg

●图为颁奖现场 汪剑 摄

  ■ 田伯韬 汪剑 徐勇 贾伟

  2019年12月3日,为期半年的2019年湖北省襄阳市大学生创业、返乡创业大赛落下帷幕。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朱德安回到了他的老家襄州程河镇,继续他的柳编产业裂变计划。

  “现在我们这里的柳编加工年产值只有500万元人民币,等明年工厂投入使用并获得出口资质,我有信心把年产值做到3000万美金,还能带动2000人就业。”在程河镇一座旧校舍的改建工地上,朱德安踌躇满志地说。

  朱德安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大赛期间,导师们通过一次次实地考察,帮他完善发展蓝图;大赛结束后,他们又化身“企业医师”,不定期随访帮助他发现经营问题。市人社部门除了提供资金帮扶、政策支持,还为他设置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程河柳编技术传承推介阵地,并发动多种社会力量开展柳编技能培训,提供人力储备……

  赛前融合式选拔、赛中拉练增强实战效果、赛后跟踪式精准帮扶,这一套“链式”孵化模式,是该市人社系统以活用大赛平台、赛出大赛实效为方针,进而实现孵化创业、带动就业的创新之举。

  “独唱”变“重唱”,融合选拔增强赛事活力

  朱德安是程河柳编销售大户、省级非遗程河柳编传承人、柳编技能培训“优秀技师”。他既南下过广东,也在山东打拼多年,看到外地一些县市把柳编产业做得风生水起,而家乡程河虽然素有柳编之乡之称,其“竖编”技法更是独具优势,但当地柳编产业却始终停留于农户农闲时偶尔做些换钱的状态,于是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为了规避创业路上的风险,同时提高产业知名度,他报名参加了2019年人社系统举办的创业大赛。让他眼前一亮的是,与之同台竞技的,很多是刚出校园的大学生。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些年轻人虽然经验不如我,但很有激情,创意丰富,技术含量很好,比赛的过程中,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朱德安说。

  据襄阳市就业局副局长金雪竹介绍,大学生创业大赛已经举办了六届,返乡创业大赛举办了一届,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品牌效应。2019年首次把大学生和返乡创业大赛合二为一。两个大赛同报名、同审核、同培训、同参赛、同评比,大学生创业者与返乡创业者自觉结对子,实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为了把钱花在刀刃上,向创业者提供更多资金帮扶,此次大赛由原来的整体承包模式转变为“主题自拟、方案自主、服务外包”的半承包模式。总体办赛费用下降的同时,奖金从过去1万-10万元提高到1万-15万元,创业扶持奖金总额达到190万元,同比增长159.6%。

  襄阳市人社局副局长陈国梁告诉笔者,这一做法既节约了开支,让经费使用更高效,又为参赛选手提供了交流互鉴的平台,激发了大赛活力,提高了大赛质量,形成了产、育、销一条龙的“链式”服务,还增强了大赛的影响力,带动全市兴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

  “伯乐团”拉练“千里马”,实地演练提高比赛效果

  余荣珍也是此次大赛的参赛者,在国内著名饮料生产企业工作多年的她发现人们越来越注意养生,对饮料的需求也越发多元化,加之老家枣阳杨垱盛产红薯、花生、薄荷等农作物,她便返乡开办饮料加工企业。

  导师团多次来到厂里,察看生产环节,了解销售情况后认为,余荣珍研发的红薯饮料虽然用料十足、口感独特,市场上也罕有同类产品,但一方面成本较高,另一方面品牌认知度又不高,如果想通过常规分销代理渠道快速推开,存在较大阻力。因此建议她通过为客户定制礼品饮料,帮助提升企业文化等方式,让客户先试用产品,加大产品质量检验认证方面的投入,增强顾客的对产品的信任感。

  经过半年多的改进,该公司销售渠道不断扩宽,2019年年产值达到了1000万元。

  金雪竹告诉笔者,常规的创业大赛是以PPT路演、产品展示、现场提问为主,而此次大赛变评委“坐着听”,为“现场看”。社会知名人士、专家,组成了大赛评审团,随机抽取创业导师进行组合,从而确保更加公正地为选手打分。参赛企业代表也随团走进企业,相互体验,现场对标学习,在拉练中找差距、补弱项。

  不同参赛项目还有对应行业的专家作为导师,签订师徒协议开展“一对一”精准辅导,摸清制约发展的瓶颈,调研政策扶持的效果,帮助企业规避发展误区。

  “扶上马”再“送一程”,赛后精准帮扶推动产业发展

  “大赛期间开展了很多宣传活动,我们这家企业的知名度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原本以为大赛结束活动就完结了,没想到还有很多帮扶在开展。”朱德安说。

  程河柳编制品在国外市场不愁销路,却苦无足够的熟练技工。为此,人社部门在赛后不遗余力地帮助推广柳编,在市就业训练中心专门设有技能大师室,朱德安可以定期在这里开展技能展示和培训。该中心还联合阳光花园、各地劳动培训机构,组织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残疾人或是下岗工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接受朱德安现场教授柳编技术。

  大赛开展的类似跟踪精准帮扶还有不少。比如湖北模艺模型设计有限公司获邀入驻人力资源产业园孵化基地,可连续两年享受免水电、免宽带房租等优惠政策;湖北华百氏饮料公司与淘大集集团完成了合作签约,后者帮助前者开展网上销售,有效提升其知名度;襄阳市技师学院为参赛的襄阳三金恒罡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授牌,成为该公司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解决了该公司技工储备问题,同时提供技术研发支持。

  为了防止“赛完了事、任其生存”的情况发生,该市人社部门还通过“三聚焦”,帮助创业企业成长。

  聚焦完善政策。在落实现有创业扶持政策基础上,实行给予一次性5000元创业补贴、创业项目经评审给予最高15万元资金扶持、获得市级创业示范集聚区且年度考核合格的连续三年给予每年5万元补贴等优惠政策。

  聚焦载体建设。组建了大学生、返乡创业园区平台、城乡四级“一网通办”创业服务平台和“1+5打包式”创业导师帮带服务平台为主体的创业服务载体,建成了市级以中国(襄阳)人力资源产业园等为代表、县级以谷城中国有机谷电商产业园等为代表的创业集聚区,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孵化服务。

  聚焦跟踪服务。大赛整理了2013年创业大赛以来获奖选手信息,掌握获奖企业运营状况,建立创业大赛获奖项目数据库,用活创业导师库资源,以窗口坐诊、网上问诊、走访巡诊的方式,跟踪服务企业。

  据统计,此次大赛吸引近200个团队和企业参加,人社部门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实现7115人创业,带动就业2.35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9.88万人的23.8%,为稳就业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就业乃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倾力打造创业大赛“升级版”,标志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该市翻开新篇章。今后,襄阳市人社部门将进一步贯彻国家和省市“双创”工作部署,不断强化政策供给、完善平台载体、加强引领推动、优化服务体系,从而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提升城市经济发展创新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