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6月1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自主创新篇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梁勤

  四、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只能靠自力更生

  目前,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对中国实行“技术遏制”政策日益隐形化。一方面,国外大型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并购活动和战略联盟使其技术垄断地位不断加强,外国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的产业也多是成熟产业而不是可能占领未来竞争“制高点”的关键产业。在发达国家对关键技术和高技术的保密和封锁条件下,中国迅速赶超发达国家,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仅仅靠技术和外资引进是不够的,必须在某些关键产业和技术领域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主技术的创新,发展关键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能力和竞争优势。通过自主创新,着重发展某些涉及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战略性产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使自身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逐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性产业,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地位,扩大市场份额,增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当然,对战略性、重点产业的支持并不一定意味着产业发展的全过程都要实施保护、倾斜的产业政策。另一方面,中国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并购也遇到越来越多的麻烦,如三一重工集团就风力发电项目在美受阻起诉奥巴马政府,虽然最终达成全面和解,但是有很多中国企业赴美收购终因“国家安全”之难折戟沉沙,悻悻而归。后来,美国又先发制人阻止新加坡芯片制造商博通对美国富通的收购,同时禁止美国运营商销售华为的手机。加之对《中国制造2025》的遏制及对中国崛起的担忧,美国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有中资背景的企业在美国的收购,并以知识产权等相关名义展开了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的301调查贸易战。2018年4月16日,美国商务部对中兴开出禁售令,时间长达7年,期间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某些欧洲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竞争地位的考虑,也收缩了对中国企业参与并购的包容度,甚至以种种借口限制中资企业的收购,使我们想通过并购尽快缩短技术差距的难度加大。因此,唯有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创新。

  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催生中国发展新动能

  (一)大力倡导推进“双创”是自主创新的时代需要

  大力倡导和推进“双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期必然的产物。在2017年,中国每分钟就有11家初创公司诞生。

  1.“双创”是“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是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是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为更好培育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促进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就必须把“双创”上升为国家战略,必须通过倡导“双创”更好拉动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

  2.“双创”是传统人口红利趋于消失背景下培育和催生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的客观要求

  中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又是一个市场需求大国,需求结构多样。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传统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仍然具有结构多层、总量巨大的特点,每年都有数以千万计受到良好教育的大中专毕业生走出校门、进入劳动大军行列。加之,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积累的经验与国人天性所具备的勤奋学习能力的积累,新人口红利即创新型人口红利才刚刚形成,他们与新劳动大军混流涌现。这个新劳动大军的涌现,是中国继续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形成更大比较优势的坚实基础。

  3.“双创”是中国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期的迫切要求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过程进入中后期,城镇化进程便开始了它的加速期。更多、更大规模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本质上是传统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和传统农业人口转向城镇化的过程。在实践上,这个过程主要表现为更多更大规模的人口就业的城镇化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在这种条件下,“大众创业”不仅会随之而来,“万众创新”也会伴之而生。

  4.“双创”是传统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

  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市场结构调整的过程。不仅如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必然是劳动力供给结构升级换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仅仅掌握传统生产和服务技能的劳动就业必然遇到就业市场竞争的挑战,从而给大众就业带来新的压力。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更多民众寻求新的就业门路、开辟新的就业场所,向新业态、新产业转型升级。

  5.“双创”是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

  互联网技术的发生和发展,为“双创”提供了过去不曾具有的重要技术支撑和条件。“网店”丛生,“创客”云集,“众筹”多现,其主要载体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加的是智慧,加的是行动,这就是人们看到的芸芸众生的“网店”“创客”“众筹”等。通过互联网实现的信息交流、沟通与互动,带来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技术信息的“外溢效应”和技术进步的“示范效应”。

  6.“双创”是自然资源稀缺强度不断加大和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迅速丧失条件下实现更好替代的客观要求。

  用更大智慧代替更多劳动,借更好技术替代更多投入,是人类面临自然资源稀缺强度不断加大、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迅速丧失、用拥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代替人的现象成为“新常态”条件下的最明智选择。“大众创业”不仅是大众找到新就业机会和场所的过程,而且是大众智慧的大幅度拓展与进步发掘的过程。

  总之,倡导“双创”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推进“双创”,对于中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过“修昔底德陷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优化“双创”政策环境,催生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要载体是中小微企业。因此,研究“双创”,促进“双创”,优化“双创”政策环境,说到底,就是研究、促进和优化中小微企业顺利设立、健康生存、更好发展的人文气氛,形成催生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动能。

  1.要以中小微企业设立为入口,优化“双创”政策环境

  创立中小微企业,是大众创业的首要起点。广大人民群众创业活动的直接结果是产生分散在各个领域的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微企业。其初始形态可能采取的是个体工商户形式,但个体工商户的进一步发展便是设立个人或合伙企业与公司。因此,优化“双创”政策环境,首先是优化中小企业设立的政策环境。当前,优化中小微企业设立的政策环境,重点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降低注册登记门槛等。

  2.要以改善中小微企业生存环境为抓手,优化“双创”政策环境

  中小微企业健康生存,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要前提。现存中小微企业对后生中小微企业具有示范意义。这是因为,“大众创业”,最终都会通过设立企业的方式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万众创新”,虽不能排除自然人个体进行独立创造、独立发明以及由此实现特定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但从更广泛、更普遍、更现实的角度看,万众创新大多是通过企业这样一个载体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小微企业的健康生存一定是更好推进和实现“双创”的必要前提。因此,必须着力于优化中小微企业健康生存的政策环境,包括优化信贷和融资政策环境,优化生产加工和物流配送及其市场营销政策环境,优化税收即社会成本环境,优化技术更新贷款财政贴息和企业创新风险补偿政策环境,优化引导企业兼并重组、股份合作、混改并由此做强、做大的产业支持政策环境,等等。

  3.要以推动中小微企业更好更大发展为标准,优化“双创”政策环境

  中小微企业更好更大发展,既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客观要求,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然结果。根据有关资料,中国私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2.9年,每年约有100万家私营企业破产倒闭,60%的企业在5年内破产,85%的企业10年内消亡,大型企业集团的平均寿命也只有7.8年。而在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及美国的1/2,大型企业也仅为美国的1/5;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大约是10万家,中国则是美国的10倍。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存环境不仅迫切需要改善,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同样迫切需要改善。要进一步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完善各项政策,包括切实“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真正做到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享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给予企业的各种优惠(如科技创新财政贴息和短、中、长期借贷便利等)等。推动和促进中小微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是“双创”得以持续、中国经济能够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制度、体制和机制上保证中小微企业更好更快发展,是深化和实现“双创”的客观要求;鼓励、推动和深化“双创”,是中小微企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优化中小微企业设立、生存和发展的政策环境,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催化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动能,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有效形成大企业大集团“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良好经济生态格局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