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深管理顾问 蒋坛军
因长期与设备资产或维修人员打交道,发现不少维修工已经变成“换件工”——只是以新换旧对待设备资产的故障部件,然后把拆机件扔到废品箱里了事。
有些故障部件确实是没什么修复价值了,但有些故障部件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例如只是电阻开路、小部件损坏等),且部件价格不菲具有较大的修复价值。笔者还目睹了更让人吃惊的一幕:因一个非关键部件出了故障,就废弃整台设备,而设备役龄却尚远未达到设计的退役年限。对维修工沦为换件工深感遗憾之余,笔者也一直在探察和思考其原因。
懒得修。即便开展精修且修好了故障部件,维修工也不会增加收入,于是他们就失去了开展精修的动力。因此,建立收益共享机制,方能根除“懒得修”。例如: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四厂,颁布制度规定:部件原价减去修复价格后乘以15%至30%予以奖励维修人员。于是修旧利废蔚然成风,获得了良好的收益:“该厂今年修旧利废一项为企业节约生产成本309.8万元”(李兴华《水口山四厂修旧利废省下300万》)
不会修。应通过鼓励自学、课堂培训、OPL(单点课)分享、实操示范、师带徒、获取法定资质、技能竞赛等方式,以协助维修人员熟练掌握所缺的维修知识与技能,可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工作原理、机械结构与电路图、故障诊断与分析、修复技术与实施要求、维修安全与环保、维修工器具使用、试车要点、维修质量与效率管理、维修团队沟通与合作、维修投入产出比分析与计算等。
另外,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企业缺乏科班出身的维修人员,而启用了一些非科班出身的维修人员,这就使得维修工作无疑“输在了起跑线上”,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会修”。当然,“不会修”与维修工自身的钻研勤奋程度,也有直接的关系。应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设定恰当的激励机制,以吸引维修工从“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因为维修是一门技术与管理融合的专业活,需要专业背景与较长时间的积累,所以解决“不会修”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但事实往往证明:投入很贵,不投入更贵。
还存在没时间、不好修等原因。维修人手不够、预防维修不到位、维修效率低下、维修一次合格率偏低等等,已导致日常维修工作目不暇接,继而造成没时间对故障部件开展精修,只好一换了之。另外,缺乏必要的技术资料、备品备件材料、工器具等条件,即便故障部件具有一定维修价值、维修工也想开展精修,但却无法下手。
维修工沦为换件工,无疑是一个多输的局面:维修工的价值无法得到最大化的发挥,企业的成本损失加大了,资源被白白浪费了(具有维修价值的拆机件成了垃圾)等等。所以对于备件费用较大的设备密集型企业,各级管理者需要运用智慧多管齐下采取措施,以确保收益共享、协助维修工提高技术与管理能力等,方可促使维修工回归本身就应该扮演的角色,继而可期获得多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