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仁祖
近年来,内蒙古国营甘河农场突出“党建引领促发展,产城互动强支撑,综合改革创活力,城乡统筹建小康”的内涵,发挥党建在城镇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突出打造大豆主题农场和品色小镇建设,使甘河农场成为辐射呼伦贝尔莫旗东部五个乡镇的经贸、文化、交通中心。
一、农场的基本情况
甘河农场始建于1966年,现有耕地35万亩,是大兴安岭农垦耕地面积最大的农场。农场下设15个建制队,10个直属单位。全场户籍总户数5831户,社会总人口30500人,全场职工1866名。实现社会总产值5.7亿多元,生产粮食3亿多斤。2015年职均收入54216元,人均收入17250元。2014-2017年,农场实现利润过亿元。农场党委下设30个党支部,现有党员726名。农场党委连续六次获得大兴安岭农垦集团公司先进党委称号,先后两次荣获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16年获呼伦贝尔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二、统筹发展,突出特色,全力打造大豆之都
(一)科学编制,以先行规划描绘创建美好蓝图
科学制定规划,明确“一三产业融合为主的生态宜居城镇”定位,做到规模适度、功能齐全、分区合理、环境优美、交通便利。2013年编制了农场城镇总体规划,2015年编制了《甘河农场城镇建设“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规划场区总人口为4万人,城镇规模达到5平方公里。
(二)抢抓机遇,以项目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
借助生态移民、一事一议等扶持政策,加快农场城镇化建设步伐。
2013年以来共投资2.9亿元,加大场队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场区楼房的建设和改造工作,新建改造楼房28栋,使场区楼房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二是投资4000万元,场部地区实现集中供热,供热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三是新建场区南北两条环城路和街巷硬化路26公里,对外交通便利顺畅,年客流量达到24万人次;四是完成场区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栽种行道树2万余株,完成场区文化墙建设500米,绿化面积达23万平方米,楼体全部实现亮化;五是完善了场部地区供水供电供热管道线路整治,实现了24小时供水,场区主干道路的改造升级,闭路电视、网络光纤的安装和商贸市场的改造,完善各类健身娱乐设施及排污治理等环境工程。六是农场成立了物业公司、城镇管理管护队,划分了环境治理分担区,以支部为单位,组建了便民服务站、服务队,建立了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七是拥有中小学、幼儿园、职工医院、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灯光球场和水上公园;八是加大了对各基层单位基础设施投入,美化职工生活和工作环境,达到以场部带动全场换新颜的目的;九是为加强城镇服务功能,引进了税务、工商、交警、运管、电力、客运站、银行、移动通讯等21家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 十是城镇化建设带动了工商、物流、场办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近年来,先后落户甘河场部3986人,场部地区个体工商营业户517家,每年提供工商服务业正常就业岗位1400余个。
(三)突出特色,建设宜商宜居城镇
一是突出商贸特色,建宜商之城。按照建设商业城镇的要求,实施了中心大街形象提升、4条道路对接,环镇北路、南路、111国道沿线拓宽等工程,城区街巷全部实现高标准硬化,形成三纵三横总长20公里的框架路。市场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带动商贸户500余户。
二是突出人本特色,建宜居之境。实施了亲和广场、燕子湖、城镇绿化亮化和招商引资开发民心小区等一批城建精品工程,环境综合整治等重点工程,提升城镇品位,美化人居环境。
(四)强化产业支撑,提高小城镇的集聚水平
一是做大主导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进一步调优结构,积极打造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建好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第一车间”。目前有豆瓣酱酱油厂和冷轧豆油厂两个产业化经营项目,龙头加工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二是壮大特色产业。2013年新建育肥牛小区,占地60亩;育肥羊圈舍6栋,建筑面积1758平方米。2017年新建育肥羊小区8栋,总建筑面积3880平方米,为肉食加工企业建好基地。
(五)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
为提升农垦知名度,增加职工增收渠道,农场党委提出“创新实干、立旅游为业,做大做强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思路。一是以五连“党员先锋连”主题连队建设为载体,打造五连风情园旅游平台,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开办了“寻大豆之根、品豆腐盛宴”具有浓郁大豆文化品味的风情园餐厅;二是以有机农产品采摘为主题,成立了土特产协会、有机蔬果协会、蓝莓协会、有机小麦、大豆协会,专业生产有机食品,供游客采摘、品尝、购买;三是重点把打造燕子湖公园打造成集游玩、观光、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城区多功能基地;四是以大豆主题农场建设为载体,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条,把甘河农场打造成为中国大兴安岭大豆之都的旅游名镇。
三、以党建促城建,打造主题农场,
提升职工群众幸福指数
(一)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城镇文化品位
一是农场党委开展了“德润甘河·诚信甘河·礼仪甘河·文明甘河”主题活动。开展了“流动党课下基层”、“五进家庭”、“道德模范评比”等活动。二是农场成立了百人秧歌队、百人广场舞队、百人鼓乐队,每年举办五场“甘河之夏”大型广场文艺汇演;成立了“菽乡文学社”、“乒乓球协会”、“摄影协会”、“文体协会”等社团组织。三是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文化和军垦特色文化。
(二)提升素质,以民主管理保障城镇建设成果
一是结合“三新”教育,广泛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群体评比活动,引导群众做文明人。二是结合“下乡”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先后组织800余名群众参加各类技能、就业和创业培训。三是结合“三民”目标,推进以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制度,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和服务力显著提升。
(三)改善民生,以和谐稳定提升城镇文明
不断拓展公共服务范围,大幅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一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五险”工作,参保率100%,落实城乡低保1188人,职工群众后顾之忧得到切实解决;二是不断拓展便民服务网络。建立综合服务中心,为职工群众实行一站式集中服务。
(四)建设服务型党组织,为城镇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一是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农场党委始终坚持党委统揽全局,充分发挥党委整体工作布局和协调各方的作用,在小城镇建设中,党委书记主持组建宣讲团,亲自到一线宣讲,教育职工牢固树立安居乐业,建设美好家园的思想。参与的职工群众达到3000多人次。二是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把支部建在连上,城镇建设让农场党委抓党建有了新载体,有了抓手,也见到了成效,群众对党建创新看得见,摸得着,从中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