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鸿

“以自己的姓名,命名一部车,但这一次,我决意让自己站在前台,不留退路,赌上一些不该赌的爱惜。”这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在名为《先行者》的品牌宣传片中的一段自我告白。不同以往,他一反常态地选择站到台前为WEY品牌代言,这是一种宣誓。
带着熟悉的味道,2018年12月10日,WEY在北京庆祝了它的两岁生日。相同的是,仍然由魏建军本人来陈述WEY品牌的情怀与梦想;不同的是,这一次,WEY品牌的背后有20万用户的支持;更加不同的是,这个两岁生日收到了来自一汽董事长徐留平、东风董事长竺延风、北汽董事长徐和谊、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和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这五位掌门人的贺电;最大的不同是,它有了新的目标——“如果说两年前我们的品牌是中国的WEY,那么两年后我们要成为世界的WEY。”魏建军表示。向上的路线还在前行,向外的目标已然设立。
两年筑梦之路
站在一个品牌从无到有的角度,人人都能看得到WEY的迅速发展。实际上,背后看不见的是几年的筹划与准备。这也是两年四款车型上市、20万辆销量达成的基础。
总结成绩往往显得太轻而易举,回头看看前路,对标合资的目标是否已完成?这并不能从20万辆销量中得到确切答案。可以肯定的是,销量的确证明了发展,但是不能证明彼此间的比较。
在活动现场有一个小的细节,当长城汽车专项副总裁兼WEY品牌营销总经理柳燕宣布VV5终结版官方售价为12.98万元,相比预售价低5000多元时,现场响起了掌声。这掌声代表了在座经销商、消费者以及媒体的认可,但是在鼓掌之余,一个疑问油然而生,挑战自主品牌15万-20万元价格天花板是WEY品牌的又一理想,但如今价格都定在天花板之下,与哈弗品牌产品定价更加重合,这中间似乎存在着矛盾。
中国市场喜欢以销量作为评价标准,实际上,2018年WEY品牌的表现并不理想,据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WEY品牌共售出11379辆新车,同比下跌44.4%,1-11月总体销量为127760辆。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讲,下跌的原因可以归结为2018年的市场,但是一边是销量的下跌,一边是售价跌至天花板以下,WEY所承担的品牌向上的任务还需要努力。
市场发展至今,汽车的价值已经不单单是使用价值的外在表现那么简单,而是使用价值与附加价值的总和。为了提升品牌的附加价值,在发布会上,长城汽车技术中心副主任郭岩松正式发布了与智能化有关的“C+智能战略”,以求在智能化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但捷径有时候才是最难走的路,如果弯道真的好超车,那么也将会被所有竞争者看到,那么这个弯道将挤满了人。
在台上也要在路上
大多数人看到两年20万辆的销量都会将成功的勋章颁给它,且不说两年时间只是时间长河中的一粒尘埃,单看动辄百年的汽车制造行业,两年着实不算什么。现在看重的不是转瞬即逝的荣誉,而是未来更远的路。所以,魏建军在重申初心和理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方向。
在新能源领域,不仅有插电式混合动力的布局,未来纯电动车自然也在路上,此次魏建军还透露,长城汽车已经在德国慕尼黑组建了一支由600人组成的氢能源研发团队,预计在2022年,WEY品牌将推出首款氢燃料电池量产车型;到2030年,WEY的新能源车占比将达到50%。全面探索插电混动、纯电动和氢能源技术路线这一点与很多国外汽车厂商类似,丰田、通用、现代等都没有将未来放到一个篮子中。前面提到过,他们不仅考虑品牌要向上,更考虑走向世界,计划在2021年,WEY品牌将进军德国市场,之后是北美。
对于研发的投入也不会停止,魏建军表示,未来几年,还会有上百亿规模的投入用于研发,建立国际一流的发动机实验室、整车研发中心和燃料电池研发中心。这一点非常符合魏建军本人笃定又踏实的作风,长城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魏建军将业务扎实地构建在以制造能力为核心的基础之上。有人说是固执,但正是这份固执使得它脱颖而出,这份固执也将被WEY继续坚持。
在关乎未来的领域内,除了“C+智能战略“外,魏建军还为自动驾驶制定了时间表,到2025年,WEY将实现L5自动驾驶技术的量产。要注意到的是,不是实现L5级自动驾驶,而是量产L5级自动驾驶,只相差了两个词,但区别甚大。同时,虽然共享出行的盈利模式还未明晰,但路线似乎已经确定。“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或许现在仍然是中国汽车市场单方面的强大,或许现在在其他国家仍然鲜少看到中国品牌的影子,但是只要有着“每天进步一点”的坚持,那么有一天走在异国他乡的街上,一回头也能看到熟悉的标识。这是WEY更为长远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