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实,耕耘收获。在这丰收的金秋时节,迎来第十八届全国村长论坛的胜利召开。东岭在改革春风的沐浴下茁壮成长,终从贫困落后的小村庄成长为西部第一村,村办黑白铁加工铺从不足万元的小企业发展到今天的陕西第一民企、中国500强企业的发展历程。
历史是理解未来的钥匙。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作为改革浪潮中的东岭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以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走出了一条独具东岭特色的道路。
近40年来,东岭村从一穷二白到西部第一村,村办小企业黑白铁加工铺从不足万元到营收千亿的中国企业500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
●东岭集团选煤厂
村域经济:从农业个体到现代化企业集团
东岭村建村以来,为农业个体经济。民国时期,由“叫劳”组织,引渭淤地、漫滩造田,集体经济萌芽产生。1949年后先后建立互助组、东岭初级社等村级经济组织。1955年,东岭村建立东峰初级合作社,村集体经济初步形成。建立人民公社后,实行“政社合一”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村集体经济得以发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思潮影响,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个别时期甚至出现倒退。
改革开放后,东岭村创办工商企业,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东岭村开办了联盟综合服务部,从事木材加工、黑白铁加工、汽车修理等业务,初期的年工业总产值仅为1.5万元;1982年,东岭村推行作业组承包责任制,改变了村集体经济以农业为主的格局;1988年东岭带头人李黑记同东岭村签订东岭机械铆焊厂承包合同,企业迅速发展壮大。
1995年初,村办企业东岭机械铆焊厂的厂长李黑记当选为联盟村第六村民组组长后,在上级党委政府支持下,试行“组企合一、以企带组”管理模式,突破体制瓶颈,理顺村民组、企业关系,促进共同发展。
1996年,东岭机械铆焊厂改制为宝鸡东岭集团,伴随企业新一轮发展壮大,体制问题再次凸显。
1999年7月26日,经金台区政府批准,撤销陈仓镇联盟村第六村民组,设立陈仓镇东岭村。自此,东岭村形成“村企合一、以企带村、共同发展”的体制,东岭村、东岭集团实行“一套班子、两个机构”,建立集中统一管理。行政村、企业间相互掣肘的体制矛盾彻底解决,走向共同发展之路。
2000年起,东岭集团进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煤炭化工、房地产开发、国内外贸易等行业,实行多元化发展,企业由此迅速发展壮大,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目前集团已下辖有7家总公司、100余家子公司,成为一家以矿产资源、有色科技为依托,以现代物流为基础,以现代商业为延伸,金融投资与实体工业相互支撑的产业集团。
2017年,东岭集团收入过千亿元,成为陕西首个千亿民企,位列2018中国企业500强第152位,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35位。东岭村更是成为“西部第一村”,“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十佳小康村”、“中国经济十强村”。
东岭村:和谐家园文明乡风树新风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
改革开放四十年,东岭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收入变化:食不果腹到人均10万元
建村早期,村民在渭河滩上围滩造田、种植庄稼,因土地贫瘠、易遭水淹,收入微薄,难以维持温饱。灾荒之年,更有外出乞食者。1949年后实行农业集体化,加之改良土壤、更新工具,农民收入增加。1958年,村民年人均分配115元,全部为农业收入。1966年7月,东岭村转为蔬菜专业生产队,生产附加值高于粮食生产,村民收入有所提高。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步摆脱旧体制束缚,发展多种经营,收入多元化。1979年后,东岭村相继办起黑白铁加工、木材加工、车辆修理、商店、食堂等工商企业,村民逐步从农业生产转向企业生产经营。1996年8月,东岭集团成立,90%以上具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成为集团员工。随着集团规模扩大,吸纳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村民收入也稳步增长。
2017年,东岭村村民每人分红3万元,人均收入10万元,户均资产300万元。2017年4月,210户村民中超过一半的家庭拥有了小轿车,其中还有多户两三辆轿车。
村规民约:规范行为准则
钱多了怎么花?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走上牌桌,粘上赌瘾;还有人追求刺激,染上吸毒。这种教训在全国并不鲜见。可是在东岭,几十年来,却没有发生一起违法案件。
东岭的做法是利用《村规民约》规范村民的行为准则。比如,《村规民约》第一部分《建设和谐新东岭》,倡导村民爱党、爱国、爱集体、爱东岭,遵纪守法,争做维护集体利益和村民利益的好村民。对不遵守村规民约,违反规章制度者,将按有关规定批评教育直至经济处罚。
东岭《村规民约》共分为“建设和谐新东岭”、“福利及分配待遇”、“村风民俗”、“婚姻邻里”、“附则”五章二十六条,从邻里关系、环境卫生、家庭和谐、婚丧嫁娶、甚至宠物管理、家畜家禽饲养等各个环节对村民行为进行了规范,一旦违反《村规民约》,都有相应的处罚措施。《村规民约》的内容看似都是细枝末节,但却对培养村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村民的道德指南。
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
为避免村民在婚丧嫁娶方面大操大办,东岭提出了“三个严禁”和“四个坚持”。严禁唱戏、严禁歌舞表演、严禁叫管乐队。坚持不讲排场、坚持不摆阔气、坚持不互相攀比、坚持不举债办婚事。
东岭村还每年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好婆婆、好媳妇”评定,教育评定结果与经济利益挂钩。对村上出现的好人好事和考上大学的学生进行表彰,在全村形成了良好的风尚和氛围。东岭村的好媳妇、好婆婆、文明户等评选活动,得到了大伙的普遍赞同,也在全村引领了一股文明新风尚。
民主管理:构建和谐家园
村企合一,民主管理是关键。东岭村从独立设行政村、组建村企党政领导班子以来,一直实行的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既是东岭集团党委,又是东岭村党委,有两名党委委员专门负责村上的事务。按照党章、“村民选举法”规定,每3年如期召开一次党代会、村民代表大会,每次都严格按照相关法定程序进行。在党委会、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党员和村民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参与率达到95%以上。选举工作公开、公正,党政领导班子在党员、村民、员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在办理村级事务和公共事务方面,坚持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分别成立了由村民代表7人组成的议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务事务管理规定。以村民代表大会为主要形式,拓宽村民参与村务管理渠道,讨论决策村上公共事务、公益事业、重大的事务以及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事情,使村民依法享有决策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同时,东岭村党委和村委会认真实行村务公开,做到村情、发展规划、发展项目、干部报酬、村民收入分配、住宅分配、物业收费、评选先进、计划生育指标,奖罚事项等一律公开,设立公布栏,公之于众,使村上各项社会事务真正做到公开程序化、规范化。
集团党委和董事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社会事务中,同样实行了规范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企业的发展规划、计划,建设、投资、技改项目,干部任用和社会事务等重大决策、决定,都公开透明,体现了民主管理和监督。
链接:
历史东岭:为啥叫东岭,西岭在哪?
东岭村的由来:东岭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隶属金台区陈仓镇,地处关中平原渭河北岸,地形为南北长、东西低、中间高,俗称“驴脊梁状”。该村位于原宝鸡县城之东,因地势较高,且当地方言将“高地”称为“岭岭”,源于方位、地势,故名东岭。
东岭村地名的由来,还有一说为原村西的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至宝鸡货运东站有一高地,人称为西岭。村北的侍郎坟(葬明代侍郎张抚,民间讹传为四郎坟)至东岭村内的高地,因处西岭之东而称为东岭。东、西二岭形似两条龙,龙头伸向渭河,呈二龙戏珠之势。20世纪50年代,修建宝鸡铁路医院、宝鸡铁路枢纽时,西岭遭破坏,仅余东岭。东岭村旧为东西窄、南北宽的高岗,人居高岗之上。每遇渭河水患,河水漫到东岭村周围,人则基本无险。
东岭村始建于清末民初,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建村初期,因生活所迫,村民移居渭河荒滩,引渭水淤地,围河滩造田,屡遭水淹不弃。
至解放初期,东岭村有耕田千亩,村民种粮种菜,维持温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岭村先后实行作业组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蔬菜生产跃上新台阶。
清末,东岭村隶属宝鸡县宣明乡正己里。民国初年,隶属宝鸡县第二区。1933年,隶属宝鸡县正己乡联保。1939年,隶属宝鸡县陈宝乡,编为第九保一、二甲。1949年7月14日,宝鸡解放后东岭村隶属宝鸡市十里铺区。1956年5月,改属宝鸡市陈仓乡。1984年,联盟大队改设联盟村,东岭村为联盟村第六村民组。1999年7月26日,经区政府批准,撤销联盟村六组,设立东岭行政村。建村后经历修筑西宝高速公路、城市化改革试验、“城中村”改造,村址曾三次迁移。如今的东岭村地处宝鸡市区中心,交通网密布,商业设施齐全。经多次改造建设,东岭村已成为现代城市中的新型园林式村庄。周边由东岭集团投资建设的宝鸡中央金融文化商务区更被誉为“西府的名片、宝鸡的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