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宏富
2018年9月8日,在34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林世堂文集》首发式在浙江省重点中学——新昌中学报告厅成功举行。两年的辛勤努力,终于结出圆满的果实。
两年前,2016年4月,一个尘封了18年的手稿纸箱,被一群不忘初心、心怀感恩的学子们轻轻地打开。
这是一群年过半百的“老学生”,他们中既有昔日的新昌中学文科状元,又有如今的高校领导,还有远在海外工作的同学,更有一批从文从教、从政从商的学生……如今他们都怀着崇敬之情,戴上老花镜,端坐在电脑前,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一下、一下认真地敲击键盘,整理起老师的58本600万字的文学遗稿,同学们都希望能将凝结着老师毕生心血的各类作品尽快付梓,留传于世,发挥其“以文化人”的价值和能量。这位让学子们思念不已、难以忘怀的老师就是林世堂。
林世堂(1915-1998)先生何许人也?
为何在他逝世20年之后,还能如此得到学生的爱戴?
林世堂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受业于国学大师吕思勉、古文学家钱基博、词坛泰斗夏承焘门下。学生时代即在报刊上不断发表文史作品,文笔优美,擅长诗词,受到文学界和新闻界注目。林老师生于宁波,却是新昌人的好教师、好诗人、好学者。他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有良好的家庭传承,自幼好学深思,忧国忧民,大学毕业后,在育才救国思想推动下献身教育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受教者数以千计,可说桃李满天下。
战争年代,林老师是一位勇敢的文化战士;和平时期,林老师更是一位尽职的辛勤园丁。
1949年后到新昌中学任教。1958年,以言论获咎,被打成“右派”,遣送到外地盐场和农场“劳教”20年。1978年平反,新昌中学用无限深情迎回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师。岁月的劫难,虽在老师的容颜上刻印了痕迹,却不能磨损他孜孜以求好学的精神。林老师其时已64岁,仍诲人不倦,勤奋敬业,一如既往,并加倍努力,潜心执教治学,并带动年青教师成长,深受同行及学生的爱戴。
上世纪五十年代流传着林老师的一则笑话。说新昌中学有一位姓林的教师,只知读书、上课,其他一概不知。有一次,他想缝一颗纽扣,没有针。他跑到街上文具店买针,营业员告诉他,这儿是文具店,不售针。到杂货店去买。他才若有所悟,但又问:“什么叫杂货店?在哪儿?”一位教师,不知什么店卖针,人们说这林老师堪称是个书呆子啦!
后来,县成立小学教师进修班,这书呆子竟当了进修班的兼职语文教师,成为老师的老师;后来在县级机关干部业余学校任教;担任电大新昌站的辅导教师……凡听过他讲课的人,都为他深厚的国学基础、精湛的教学艺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所折服。一传十、十传百,书呆子的威信越来越高,大家公认他是王牌语文教师。
林老师在新昌中学任教多年。新昌人父子两代是他的学生不少,也有三代是林老师的学生,所以说起林老师谁都知道。他的名气和威望遍新昌。
我作为新昌中学80级文科班学生,能聆听林老师的教诲,真是三生有幸。正是受林先生的影响,我走上了从文之路。他那宁波腔的普通话,丰富的语文知识,整齐的板书,隽永的作业批改,虽时隔30多年,仍恍在昨日。
离校后,我与林老师见面的机会不是很多。记得1992年国庆,当时我还是医药报的驻地记者,看到新昌广电正在进行最美老师的宣传活动,便和另一位在电视台工作的赵同学,一起专访了林老师。林老师向我们滔滔不绝地讲解了他正在编纂历代诗话诗评,工程巨大,一定要赶在有生之年完成。当时,我看到他的斗室里,满是书和整齐的卡片。其间,我给林老师拍了一张照片,老师坐在书房,背靠书橱,微笑着,手里拿着书。照片洗出后,老人十分高兴,说是拍得好,要加洗100张送人。这张照片至今在新昌中学的网站上挂着。更加意料不到的是,时隔20多年之后,我会亲手整理林老师的书稿,总编校《林世堂诗文集》三卷本,收集主编林世堂散见诗文结集系列三部(《剡溪诗话》汇编本、《新昌诗话》增订本、《林世堂诗文集》)近百万字。不过,我和同学们都很开心,大家似乎又回到了上学时代,正如同学诗中所写“每逢夤夜誊遗稿,几度依稀教诲时”。
林老师国学根基浓厚,擅长作诗赋词。他将新昌大佛、千佛禅院、天姥山、穿岩十九峰、刘门山和长诏水库等旅游胜地尽收笔端,抒情创作,宣传新昌的秀丽风光。《长诏水库题咏》一诗收录入《新昌县文化志》和《新昌县地名志》。
新昌大佛享有“江南第一大佛”的美誉,林老师为新昌大佛寺大雄宝殿撰写的楹联,更是大气张扬:
一象独蹲,圣地苍生霑法雨。
九狮环拱,普天群黎沐慈云。
该联描写了石城山的风光形胜。由全国政协副主席、社会活动家程思远书写。
离“大佛寺”牌坊不远,锯解岩旁的“悟真亭”联:“心意诚时佛可见,功夫到处石能开”也系林老师所撰。
还有新建外山门那长联,是林老师于1991年所撰,大佛寺方丈悟道改联,镇江焦山定惠寺和尚茗山书写:
飞凤参禅蟠虎闻经,大佛巍巍兴古刹。
灵旗凌空木鱼醒世,祥光烁烁耀新昌。
林老师以其学识之长致力于地方史志研究,先后担任《新昌县志》《大佛寺志》编委、县政协文史委指导老师、县文联顾问,新昌县第一至四届政协委员,为新昌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教师节前夕,本人刚刚完成了22万字的林世堂著《新昌诗话》增订本的书稿汇编工作,列入新昌社科研究丛书第一辑,不日将出版发行。这部颇具特色的《新昌诗话》,是林先生平反后在古稀之年发奋写成的,何等难能可贵啊!新昌人民把它作为史诗来读,评价很高。该书处处闪耀着不同凡响的精品之光:渊博而深遂的学养,丰富而翔实的资料,优美而精炼的文笔,读来引人入胜。《新昌诗话》以一个县域为范围写地方性“诗话”,不仅在新昌是一项拓荒和奠基性的文化工程,即便在文艺评论和地方史志研究领域内也属独树一帜的创举。林老师为新昌精神文明建设做了一件大好事,奉献出一份有永恒保存价值的厚礼。《新昌诗话》增订本结集了林老师自1982年至1999年十八年间散落在十多种书报刊有关新昌诗话与人物、山水诗文86篇(首),比1995年县志办印制的小册子增加10多万字,是一部畅游“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新昌不可或缺的名胜古迹历史典故“辞典”。
林老师一生攻苦食淡,弃华尚素,高雅如兰:
此花不是上林花,浅土薄泥也长芽。
金谷园中无旧迹,钟情只在野人家。
这首“为友人题画兰”诗,作为其代表作入选《中华诗词学会人名辞典》,诗如其人,名符其实。
林老师的文字生命,愈到晚年愈是光彩夺目。
古稀之年才退休的他更加忙碌,孜孜以学、笔耕不辍。林老师每日工作至少达16小时,这是常人的一倍呀。就这样,林老师在垂暮的二十年中,硬是把失去了的时间,高效率地夺回来了:《李白梦游吟的和诗》《秋瑾到过新昌》《沃州山禅院记注释》《新昌竹枝词》《石城与佛教的因缘》等一篇篇诗文,见之于《中华诗词》《浙江诗词》《绍兴诗词》《天姥新吟》《绍兴文史资料》《新昌文史》《新昌文史工作通讯》《新昌政协文史资料》《新昌政协简讯》等。
林老师发现我国现有的古诗论、诗评缺少系统性专著,于是一头扎入书山,廿十年如一日,潜心编纂,为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富而宝贵的遗产:
——全面编纂古诗论诗评,从中国第一句诗论诗评开始到清代为止,裒辑而成一部350万字的巨著《诗话裒辑》,手稿多达34本。裒辑者,汇集而编辑也。足见其付出之艰辛。
——《诗话类钞》约130万字,系从200多种诗话、笔记中摘录有关古典诗歌的条款,分类编排而成。全书分体制、评论、创作、人际和名篇五大类。该书可补经史等巨著之不足。
——《史记人物集评》汇集了历代名家评论、歌咏《史记》中历史人物的诗文,更有作者独到的见解,是一本读《史记》的有益参考书。
林先生一生治学勤奋,成果累累,著作等身,总计不下六百万言。主要著作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怎样学习中国语法》《常用字辨》;九十年代初印制的《古典诗歌名篇集说》《新昌诗话》(1995年本小册子)等。
如今由现代出版社出版的《林世堂文集》三卷本80万字,第一卷《语林散叶》《写作的故事》,是林先生几十年从文从教的经验结晶,既有语言文字学术价值,又有社会文化积累价值,是中学语文教师不可多得的教学参考书;第二卷《诗评彙纂》《历代诗论选》和第三卷《诗评选笺》《诗话类钞》,是为解决阅读历代诗评批阅费时、检索困难等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尝试,是极富创造性的学术著作,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是鉴赏古诗词的实用手册。
由本人收集汇编的20万字《剡溪诗话》,2018年1月,已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首次集成了林老师自1992年至1999年八年间刊发在中国台北《嵊讯》的剡溪诗话,结束了林老师散见诗文无结集的历史。《剡溪诗话》是一部展示剡溪历史风物画卷的珍贵地方文献。
现在,《诗话类钞》《诗话裒辑》《史记人物集评》等数百万字的书稿,我将和同学们一起,一如既往地,在进一步的整理之中。这些成果有待出版界及有识人士的支持,使其早日付梓,为我们的时代发挥作用。
尘封18年之久的书稿,第一阶段整理已告罄。作为林老师的学子,我们相信他的心血不会白流,我们的工夫也不能枉费,因为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强音里,林老师的笔墨馨香将流传永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