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陕煤集团黄陵矿业机电公司职工王新民认真打扫着他的创新工作室。不足10平方米的工作室内,摆放着30余项发明专利证书和各类荣誉证书。2017年,对于53岁的王新民来说可谓“荣誉缠身”,由他担任组长的创新团队获得了黄陵矿业公司的多项科技大奖。
一直以来,机电公司坚持平台搭建和激励机制建设,不断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成长土壤,将创新作为一张靓丽的名片来打造,聚力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技术瓶颈问题。
自主创新 源于一件小事情
2008年,黄陵矿业一号煤矿由于生产接续,需要机电公司制作大量的电缆钩,时间紧任务重。而制作电缆拖钩的传统方法是由人工将钢材压弯,费时费力而且效果不明显。
“矿井需求量大,大家研究一下,能不能设计制作一个压弯机械?”时任该公司机电总厂生产副厂长王岗在调度会上提出。
说干就干,王岗翻阅了大量的设备图纸,自己动手压弯了50多根钢材,模仿钢材在压弯时的液压原理和杠杆原理,在反复试验后,立项、画图、制作、校验一气呵成,压弯机应运而生,投入使用后,一个人一天能制作500个电缆钩,效率是原来的20倍。
成果转化 解决生产大问题
“链轮滚筒拆装机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它是我们厂职工利用废旧零配件自主研发的。使用它检修链轮和滚筒,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检修质量,而且效率是人工的10倍,每年节省成本近20万元。”该公司机电总厂厂长王志刚介绍。
2013年6月,机电公司在检修二号煤矿SZZ1300/525型转载机时发现,链轮、滚筒很难拆装,若是用锤砸、氧气切割,就会损坏重要零部件。他查阅了大量的技术资料,蹲在设备前反复研究,和同事一起设计制作了链轮和滚筒拆装机,不仅拆装效率比以往提高了3倍,而且人工成本降低了30%。
2014年,为了解决调试各类大型电机温度偏高、供水困难的问题,该公司自主设计制作了自动水循环冷却系统。该系统由冷却装置、温控系统、液压系统、PLC检测系统和电机固定平台5部分组成,每年节省成本近50万元,而且还可以运用到减速机、摇臂等设备的调试上,实现一机多用。
自成立至今,该公司完成科技创新项目60余项,五小发明成果180余项,创效近千万元。
健全机制 为创新提供大能量
为了充分调动创新积极性,该公司先后出台了《创新工作管理办法》《全员创新标杆激励制度》等5项科技创新制度,为岗位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针对青工知识功底和实操能力相对薄弱的现状,该公司出台了五懂、五知、五应会的“三五岗位作业修炼法”,使职工扎稳根基;印发《职工培训管理办法》,多措并举提升职工素质,使“精一岗、会两岗”成为常态;坚持开展技术比武和技能大赛,开设了以首席技师、高级技师和技术带头人为讲师的机电大讲堂,成立党员创新工作室,聚合了岗位创新合力。(曹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