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28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吃相: 一个时代的民间记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詹义君

2.jpg

  经历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的人,对厚皮菜稀饭,想必大多数人还会感觉记忆犹新。傅尚志先生的新书《清贫的口福及其他》即由《厚皮菜》开篇,书中大部分篇章系作者亲历亲闻、关乎困难时期“吃喝”的苦乐记忆。这些回忆文字以饥饿为本底,指向如厚皮菜般再寻常不过的乡村普通植物和家常饮食,以及从它们身上得来的味觉感受:清贫口福。作为个人生活词典,折射的却是一个特殊时代的民间生存影像。

  余生也晚,倒也“有幸”搭乘上世纪70年代的末班车,吃过几天厚皮菜稀饭,捡过牛屎,从事过栽秧、割猪草等农事。所以,展读《清贫的口福及其他》,自然不至于隔膜。我把这本书视为吃喝玩乐及劳作的民间记忆读本,因为它写的就是在昔日“填饱肚皮”为主旨下的各种吃相:捡白菜叶、偷莴笋、烧饭巴团、蒸盅盅饭、咽糠馍馍、吃屁斑虫(椿象)、套野狗……以及“吃喝”之余铺排开的玩乐:滚铁环、看连环画、耍牛儿灯……延伸至围绕生存的劳作:栽秧、偷粪、捞水柴、纳鞋底、补衣裳……在傅尚志先生笔下,众般“吃相”大多不雅,但,“玩乐”则透出懵懂的童趣,“劳作”却也有寻常日子的厚实与温婉。

  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吃,绕不开一个词:辛酸。《清贫的口福及其他》中最为悲情的有几笔:因偷挖生姜被村民打死的长生,私捺生产队谷子被民兵吊打致死的大爷,临死也没有喝上念念不忘的鲫鱼汤的外婆……作者笔力所到之处,是素描一个时代生存的困苦相,至于追究贫困的根源,进而反思与批判,显然不是本书的目的。所以,傅尚志先生没有刻意去渲染苦难,更多的是记录寻求食物之路上的奔忙与苦心,潜藏在日常饭食和果蔬之间的意趣,及至果腹之后的满足感——在不雅的“吃相”中发现“口福”。这颇契合千百年来普通百姓的生活态度,虽然岁月苦辛,却尽力活出一副乐观的心态与面貌。

  《清贫的口福及其他》一书,关注的是底层吃食,落眼点在滋味。作者写家常菜肴,不免旁逸斜出,笔锋略微转向制作技艺。比如,如何腌制泡菜、凉拌折耳根、素烩胡豆,怎样做出各式美味可口的茄子:水煮、鱼香、素烩……娓娓道来,每每见充满油盐味的细致、匠心之处。因而,此书又兼具了食谱的功用。至于书中“口福”之外的“劳作”部分,作者仅选材上便显得有些“眼刁”,绾草把子、纳鞋底、打壳子(把碎布烂衣片用糨糊一层层粘贴起来,晒干备做鞋底),等等,却是一般人容易忽略的路数。作者写打壳子的流程、纳鞋底的诸般工具与材料,一样样写下来,耐心且一丝不苟,文字间透露从容气度。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脑子里冒出一个疑问:一个外表看起来高大瓷实的男子汉,怎么对这些平素姑娘媳妇、婆婆大娘才伺弄的活计这样熟悉,写得这般有模有样?一笑之后,由衷叹服:傅尚志先生观察生活,细致;傅先生作文,用功!因而,此书还兼具了民俗学读本的意义。

  今天的人,或许不多关心傅尚志先生书中写到的那个年代。但是,不关心不代表可以遗忘。人事会消亡,《清贫的口福及其他》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以文字的方式保留并传承一个时代的分类记忆。最后,我想说这本书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读一读,或寻找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或回望历史、或当作民间食谱,或仅仅猎奇……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