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3月15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徐立平: 设置区域性培训基地 培养更多“大国工匠”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全国人大代表、“大国工匠”徐立平今年是第一次步入两会会场。面对镜头和录音笔,他一次次重复着自己的三个建议:动力发展、军民融合、人才队伍建设。

  他屡次呼吁重视技能人才培养,促进国家整体技能水平提升。

1.jpg

  “大国工匠”徐立平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的一名高级技师,从事被誉为“炸弹上雕花”的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逾30年。获得过“感动中国人物”“大国工匠”等荣誉称号。2017年3月30日,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作为一名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徐立平十分关注产业工人的培养问题。

  “应该说,国家早已意识到人才问题,出台了许多政策,正在向合理方向发展。”徐立平说,过去工人的最高职称就是高级技师,许多人奋斗到顶就懈怠了,近年有些地方出台了双职称政策,让高级技能人才看到了新的努力方向。

  徐立平认为,现行政策还有不少可以完善的地方。他举例说,自己所供职的航天四院有许多专业性较强的岗位,人员的培训基本由企业自身开展,这主要为满足企业的业务需求,但对全国技能水平的整体提升作用不大。

  徐立平建议,应由政府成立一些区域性或行业性的培训基地,对技能人员开展集中培训。一方面能促进他们进行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开展新技术研究,提升一线人员的创新能力。

  他表示,当前航天科技等高技术行业的产业工人紧缺,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没有设置此类行业,建议设置区域性培训基地,弥补人才断层。

  徐立平说,国家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早在2010年就出台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现人才强国的目标,是全面小康的指标之一。这些年人才队伍建设的进程比较快,推出了技能方面的典型人物,“大国工匠”引起了社会反响。技能人员在国家级奖项中也有斩获,这真的是国家对技能人才发明创造的支持,势头很好。

  但作为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产业工人,徐立平指出,从实际情况来看,国家对通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已经十分完善,但在专业性比较强的行业,人才培养上有薄弱和欠缺。比如说像他所从事的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整形专业,人才成长基本都依托于企业的培养,在社会上的技校、职校找不到这样的专业,但企业的培养只能满足自身的生产需求,不利于专业的发展,制约了这类技能人才的成长。

  对此,徐立平表示,考虑到由学校设立此类专业,可能会让毕业生的就业面较窄,建议由政府建立区域性的相关工种的培训基地,企业将好苗子、有潜力的工人放在基地里,进行专业型的培养,毕业后很快就能上手,在工作岗位上作出贡献。(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