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娄红淑 重庆报道
近年来,农村电商可谓是一个大热的话题,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大大方便了村民。
2015年以来,重庆秀山创新“O2O”模式,打造武陵生活馆农村电商平台,通过一村一店分散收购,加工包装、质量检测,再上线销售,带动2万余农户“触电”经营。
为解决农产品进城的“最初一公里”问题,秀山实行快递“首重”。对于更多没有能力或条件直接参与线上交易的农户,秀山县委、县政府引导,围绕上线产品和电商基地,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保底分红”政策,建立以土地、扶贫资金、财产等入股的利益连接机制,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买卖不用四处跑” 鼓了腰包火了生活
秀山兰桥镇红卫居委会是当地贫困村,为了帮助老百姓脱贫增收,去年红卫居委会开始种植以紫薯、百香果为主的特色效益农业,并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如今,红卫居委会百香果种植规模达120亩,紫薯种植达300余亩,产量分别可达每亩2000余斤、3000余斤。
产量有了,可销路该怎么解决?
“秀山的电商搞得非常好,同时利用武陵生活馆、村头等平台,采取‘电商+订单+产业’的模式,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产业有了更不愁销售,贫困户脱贫增收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红卫居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有了农村电商,完全就是供不应求。”秀山兰桥镇红卫居委会武陵生活馆店主杨胜勇说,
电商进村,看起来很美,做起来却不容易,其背后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
在前端,为确保土特产品质量,秀山县政府实施建立农产品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背书保证,建立统一的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及农产品检测检疫中心,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而在后端,是数不清的“毛细血管”强力支撑,为土特产品进城输入动力。
各个层次的人才是发展电商的关键。秀山县坚持农村电商人才应该“下地弯得了腰,上桌能玩鼠标”的理念。由导师团队一对一进行“传、帮、带”教学,两年间已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电商精英500余名,涵盖推广、营销、设计、客服、仓储、配送等相关专业。
由云智精英团队组建职业网商“教师团”,深入武陵山区乡镇、农村进行示范拉动和保姆式孵化辅导,培养了谙熟电商业务的“淘宝客”371名,形成了武陵山区电子商务的“种子团队”。
同时,重点解决关系商品流通的物流问题。该县建立了电子商务快递分发中心,先后引导入驻以“顺丰”为代表的品牌快递物流企业83家,开通了秀山至重庆市内酉阳、黔江和贵州省德江、沿河等地的17条武陵物流专线,在周边4个区县建成武陵生活馆分发中心站(点),整合物流企业、生产企业、批发企业372家,为电商企业提供了强劲的物流保障。
在解决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上,在全市率先引进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建成农村淘宝服务站49个、村“邮乐购”服务站33个,并自主组建首家农村专业快递公司云智速递。秀山县构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配送体系,实现秀山周边17个区县当日送达、城区24小时收发、快递包裹1天内从分拨中心进村入户,快递进村月均5万件次以上。
一系列举措之下,秀山县农村搭上电商快车,步入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秀山因地制宜,探索出“农村电商”的脱贫致富新路径,将“偏僻闭塞”的劣势转化为“绿色生态”的优势。
农村消费格局因“网”而变。足不出户就享受到买全国、买世界的“福利”,农村土特产品有了飞出“山沟沟”的机会,农民鼓起了钱袋子,生活幸福指数大大改善。
从实际效果看,农村电商带动了更多“长在大山人未识”生态有机产品走出大山进入市场,提升了秀山的生态旅游、生态农业和生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生态资源价值的提升、生态产业链的拓展,生态价值链的延伸,促进了秀山更好地走生态发展之路。秀山“农村电商”的生态脱贫致富路径,是生态与发展兼得之举。
从“种什么”到“卖什么” 催生产业脱贫致富“生意经”
“明年就能卖茶了,现在白茶值钱!”日前,秀山县中平乡地岑村村民杨再启顶着烈日管护白茶,想着经济效益不错的白茶长势良好,老杨笑开了花。
地芩村四面环山,坡陡山多田土不集中,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红苕等,经济作物以油菜、花生为主,多年未形成主导产业。在秀山县扶贫办和乡政府支持下,该村先后种植金银花、白茶等,养殖山羊、土鸡……2015年,地芩村实现整村脱贫,村民逐渐走上致富路。
这仅仅是秀山脱贫致富工作的一个缩影。
独特的生态资源也是秀山独树一帜的“摇钱树”,特别是生态农业资源在整个武陵山区都独具优势。不仅有金银花、白术、罗汉果等中药材资源,还有柑橘、猕猴桃等优质水果资源以及茶叶、油茶、油桐、油牡丹等木本油料资源。在养殖业上,秀山土鸡、山羊、蜜蜂等资源也极具特色。
秀山县委、县政府按照生态保护发展区的要求,因地制宜,利用“生态”资源实现了精准扶贫。
近年来,秀山依据自身地域特色,布局了“一心一库四区五带六基地”的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基本做到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各具特色。
按照这一布局,在未来5年内,秀山以金银花、白芨、南苍术等为主的中药材种植面积将达到35万亩;以生猪、土鸡、肉羊为主的畜禽养殖业将达到年出栏生猪50万头、肉羊10万只、土鸡及其他家禽1500万只;通过新建6.5万亩茶园,改造老茶园3.5万亩,使茶园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新栽种和改造老基地,使油茶、油桐、油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基地达到30万亩;在适宜种植蔬菜和水果的地区种植蔬菜30万亩,建成猕猴桃和柑橘基地5万亩。
这“100万亩+1500万只”的生态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及其延伸出来的精深加工产业链,将实现年产值160亿元以上。
在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发展中,秀山以建设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加快发展中药材、茶叶、木本油料、果蔬和畜禽养殖五大特色生态产业,构建“100万亩种植+1500万头(只)养殖”的格局。
秀山还结合机制、体制的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目前为止,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
特色效益农业在秀山经济发展中速度加快。民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也是秀山的一大资源优势。全县拥有苗族、土家族民俗文化,以洪安为重点的边城文化,以秀山花灯、秀山民歌等13项国家级和市级非遗文化,以及川河盖等自然景观,独具特色的金银花、猕猴桃等生态农业所形成的农业观光旅游等,使秀山的民俗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在武陵山区独具特色,得以快速发展,并成为秀山增长最快的产业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民俗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秀山突出建设武陵山区的文化旅游城市,集中打造“十里花灯·锦绣武陵”旅游城市和边城旅游度假区。同时,启动了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的规划,加快了乡村旅游的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星级农家乐已达几十家、乡村旅游接待户已达几百户。
民俗生态文化旅游业已经成为一项支撑县域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每年油菜花节,这里游客好多!有来自临近的自湖南省的,也有来自贵州的,还有来自重庆市主城区的。”村民深知,有人的地方就有赚钱的机会。家住龙凤居委会的张婆婆年近六十,靠着自己炸油粑粑和做米豆腐等当地特色小吃的手艺,在油菜花节期间,她每天纯收入有300元。
秀山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业在为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绿化了荒山,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改善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