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米烧酒的味道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和平

  在温塘农村里是个自足的社会。米饭是自家田里产的,蔬菜是自家土里种的,鸡蛋是自家的鸡下的,要喝酒自己动手酿。

  父亲年轻时,喜欢喝酒,一喝就醉。母亲说自家酿的酒不伤脑,对身体好,当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也会让我带上一瓶自家酿的米酒解解酒瘾。因此家里年年都要酿酒。

  让我来跟大家讲讲怎样酿好酒,先是煮。量一斗米,倒进洗干净大锅里煮熟成米饭。再把米饭倒进一个大盘箕里,凉到一定程度,把揉碎的酒曲粉末撒到米饭上,用手拌匀。

  小时候我们常常在旁边,手里拿着锅铲铲起来的黄橙橙的锅巴,噼里啪啦嚼得香甜,甚至还会为了一块锅巴争吵。母亲有时会说一句,去去,到一边去,口水不要溅到盘箕里了。

  然后就是发酵。拌了酒曲的米饭被装进一个大肚的陶罐里。要是冬天,为了保证发酵时的温度,会把陶罐放进垫有稻草的谷箩里,再放到地灶旁的灰眼里。上面盖上破棉袄。

  一段时间后,母亲会时常揭开盖子观察发酵的程度。小孩是好奇的,会把小小的脑袋凑过去,鼻子一耸一耸的,好香啊,是酒香。母亲用筷子夹一点在口里尝尝,又每人夹一筷塞到我们嘴里。在我们嘴里的已经不是米饭了,是软的甜的香的有酒味的,它们化开在嘴里,砸巴砸吧巴顺溜地滑到胃里去了,回味无穷。据母亲的说法是,要发酵到没有米饭芯了才行。这时陶罐里边的就是酒了,可以喝了。这时的酒叫水酒。要是讲味道,我更喜欢喝水酒,没有辣味,是柔和的甜味,后劲足。

  酿酒是个技术活。弄不好酿出来的就是“尾子水”,撇淡撇淡的没有酒味。有时可能是烧锅酒,有股焦苦的味道。主人拿这样的酒出来待客是没有面子的,主人常常先歉意地说,不好意思,只有烧锅酒喝啊!

  农村家庭里酿酒是件大事,一般要两个人配合。地点在灶房里。一口大灶上架一个大铁锅。铁锅要刷洗干净,不能有锅垢,否则会烧锅的。酿出来的就是烧锅酒。把陶罐里的水酒倒进铁锅,放上酒甑子。酒甑子上面又架上大铁锅,里面加满水。酒甑子的腰部有一个口子,外接竹筒,竹筒连着酒坛子。这样摆设好以后就可以烧火烤酒了。火要匀火。柴要硬柴。下面的水酒蒸腾上去,碰到注满水的锅底,就一滴滴滴落到酒甑子中部的斜槽子里,沿口子流进竹筒,涓涓地注入酒坛。

  一个烧火的要注意观察火势的大小,留心酒糟翻腾的泡泡,不时用手测测上面铁锅里水的温度。上面铁锅里的水总在不断升温。大概到三十度的时候就要舀出来,重新注入凉水。否则就不能起冷凝作用,蒸腾上去的酒会跑掉。

  大概换三锅水,酒就酿得差不多了。用酒杯子在竹筒前接一杯喝喝尝尝,然后作出判断,甚至会把经验丰富的邻居喊来尝尝一起作决定,要不要继续酿。要酿砸了,毕竟酿一次酒要浪费几十斤粮食。

  好酒是清洌的,酒精的度数一般是三十度左右。口感醇和,绵味悠长,不上头。虽然温塘人喝酒显得秀气斯文,习惯一小口一小口地抿。不像东北汉子海碗喝酒,猜拳行令,声音比酒还烈。但是温塘人自有温塘人的讲究,他们在酒里浸杨梅,叫杨梅酒;在酒里泡上中药叫药酒;泡上蛇叫蛇酒。一餐一小杯,喝的是保健,喝的是滋气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