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自蒙之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宏创新纪实
■ 雪山
走在蒙自的大街小巷,无论是百岁老人,还是刚出牙的婴儿,他们对米线的衷情浓厚,一位做了胃穿孔手术的小伙子,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甩下一碗米线后再说。”
蒙自过桥米线制作工艺传承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或许是这一传统的制作工艺面纱太神秘了,没人敢掀她的“盖头”。爱屋及乌。也无人对原料回收利用、废水排放等固疾问津。可今天,蒙自过桥米线已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在保住了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创新;集绿色、健康、环保于一身的蒙自过桥米线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改写历史的人是——蒙自蒙之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宏。
专修电钳专业的刘宏,对机械情有独钟,一次偶然的机会,因制作机械而零距离接触了制作米线工艺。“不创新过桥米线,对不起自己的智慧。”刘宏在心里跟自己较上了劲。时不待我,随即开启了18个月的艰难创新之路。
——上设备。机械化生产,离不开设备。米线设备,属非标机械,须自主研发、自制,是绞尽脑汁的重点戏;
——增效益,提高原料的回收利用率,摆在眼前,须要时间和精力;
——治理废水,将残存在淘米水中的可再用成分,进行动植物分解,方可算达标排放,回避不了;
——原料发酵,须时间积累经验,保留原汁原味,刻不容缓。
……
每项课题,均须要攻关和创新,这一切将绞尽脑汁,离不开智慧,他为之揪心。
造了试,试了改,改了再试,反反复复,时间一天一天地溜走了,成本在一天一天地增加。“每项工作都是折磨人的活,试的让人心灰意冷,连放弃的念头都有了……”刘宏坦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半的折腾。刘宏见到了“太阳”。
一条全自动化且拥有完成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绿色生产线业已屹立在蒙自。
刘宏付出的百万实验成本,收到了硕果。日前,刘宏的工厂日产20米线吨,占蒙自日产米线量的1/3。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成就一个品牌。蒙自过桥米线,得力于蒙自的水,蒙自的原料,蒙自的气候(地处南北回归线)。这是上苍的恩赐。“你将我们蒙自正宗的过桥米线,发展创新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蒙自市市长姜伟如此说。
一个占地百亩的现代化米线生产基地,已在刘宏的脑子里定型,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健康、环保、绿色的产业,将在这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