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政企携手展望“新时代的中国经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林荫 综合报道

3.jpg

●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

  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1月13日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新时代的中国经济”。来自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经济学界、企业界和新闻媒体的代表近400人与会。

  企业家要瞄准价值引领和机会创造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新时代企业家的任务与责任,那就是引领。”在13日的论坛上,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一上台就抛出这个观点。当他说到企业家要引领标准、引领模式,更要引领人,“要让每个员工成为自己的CEO,体现价值和活力”时,来宾们频频点头,现场响起阵阵掌声。

  掌声源自共鸣。当新一轮技术革命兴起,全球竞争力版图正在重构,加速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经济,迫切需要转换动力结构,拥有更多话语权。13亿多人日益丰富的物质文化需求,同样呼唤更有效率的生产和更高质量的供给。

  再塑企业家责任,让这些经济创新最大主体为产品、产业和每个人“赋能”,某种意义上就是再塑创新路径与发展逻辑。

  不仅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标准,在国际竞争中,标准同样是角逐的高地。“就好比建收费站,有了标准,就有了话语权。”张瑞敏坚定认为,当物联网时代加速到来,全球制造业从大规模制造迈向大规模定制的过程中,最核心的是建立新一代制造方法和管理模式的标准。这个标准,要由中国企业率先“引爆”。

  把工业生产的内核从物变成人,加入商用场景与用户的体验是海尔变革之一。

  不久前,总部位于美国纽约的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将海尔主导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列为国际标准,这是首次由中国企业牵头制定IEEE的国际标准,被认为是继科层制之后的又一场管理模式变革,或将引领全球制造业未来。

  谈及机会创造,张瑞敏直言,从2005年至今,海尔一直在进行着一场关于人的改革。“我将1万多名中层管理者去掉,告诉他们,要么创业,要么离开。海尔不会给他们岗位,却可以提供一个创业的机会。”

  在“人单合一”模式驱动下,企业由制造产品变为孵化创客,组织结构从线性思维到共创共赢。老板变成股东,员工成为创业者,所有判定以价值为先。

  目前,海尔创业平台聚集了2246个创业项目,118家孵化器空间,120亿元创投基金。在册员工比最高峰时减少了45%,为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超过160万。

  制造业始终是把控经济命脉的关键所在

  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表示,中国经济要想成功转型升级,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做强做优中国制造。

  苗圩在演讲中表示,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在发生更深层次的变化,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主要发达国家反思并审视脱实向虚的发展模式,重新聚焦实体经济,纷纷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力图重振制造业,并不断扩大竞争的新优势。

  “与此同时,其他新兴的经济体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的进程,试图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加紧抢占国际制造业市场份额,打造新的世界工厂。” 苗圩说,这些给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双重的挤压态势,优化发展环境、加速转型升级,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我丝毫不反对服务业的发展。其实,服务业当中发展最快、占比最大的是生产性服务业。”苗圩强调,中国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会出现下降,但这种下降并不意味着制造业的重要性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相反,制造业作为技术创新和服务业发展的基础依托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始终是实现经济良性循环和把控经济命脉的关键所在。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要强大必须得依靠实体经济,依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共同带动,依靠投资和消费的共同带动,绝不能片面地理解,发生思想上的偏差。中国经济要想成功转型升级,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做强做优中国制造。” 苗圩强调。

  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赶超是重大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历史性交汇,科技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萌在论坛上表示,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赶超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能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挑战。

  李萌指出,十九大报告对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部署,这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解决首要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赶超的机遇,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能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挑战。

  应对日益显现的国际竞争格局深度调整,迫切需要把准科技发展大趋势。当前,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孕育兴起正在加速,新一代信息、绿色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科技群体突破、加快应用,成为催生新兴产业的强大引擎,相关领域的产业变革已在国际竞争中日益显现。库恩认为,科学革命是一种范式转换,是一种非积累性的变化,这是科技革命和科技进步的本质区别。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比赛场地和规则的重大转换。抓住机遇,我们就可能成为新的竞争规则的重要制定者、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引领者,在实现范式转换中摆脱在传统“赛场”上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未来几年是我国新兴产业逐步替代传统产业而成为国民经济支柱的重要转折期,对科学发展趋势、技术突破方向的把握、创新能力和体制机制的准备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科技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虽有差距,某些领域还有较大差距,但局部领先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把准方向、把路走对尤为重要,只要我们对重大发展趋势、方向的判断不发生颠覆性失误,就可以不落人后,创造属于自己的先发优势。

  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快用创新驱动改造发展的动力系统。过去我们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创造了“高速度”,进入新时代我们需要新的动力系统,特别是要加快开发应用量大面广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成果转移转化,用新技术新工艺大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传统产业竞争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新市场、培育新产业,改变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推动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这样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