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重庆市奉节县平安乡林口村“第一书记”高紫阳
■ 彭光淑
刚来村里,没有住宿,没有食堂,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虽然来村里仅四个多月,但村里四个社的路怎么去怎么回,每家每户有几口人,叫什么名字,有几个后代,家里人生了什么病,地里种植的什么,圈里养的啥,致贫原因是什么,他都“摸得”一清二楚。
他,就是重庆市国资委办公室干部,奉节县平安乡林口村“第一书记”高紫阳。
2017年12月23日至24日,重庆能源巨能集团采访团一行五人赴奉节县平安乡林口村,开展了深度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采访活动。见到了这个林口村“第一书记”高紫阳。他向我们介绍说,“林口村是重庆市深度贫困区之一,该村自然条件恶劣,被定义为‘空心村’。一是全村平均年龄57岁,劳动力严重缺乏;二是自然资源匮乏,产业严重缺失;三是水电路讯等设施不齐全,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其中最突出的是没有水资源 ,村民生活用水困难。
友情演变成亲情
笔者了解到,高紫阳于2017年9月6日开始驻村主抓扶贫工作。他刚到林口村时,由于村里没有修建村委会,他为了与村民们面对面、零距离接触,更好更快地了解民情,摸清村民家底,选择了与五保户黄银功同吃同住,亲身体验村民们的艰苦生活。
黄银功是林口村四社的村民,家里的土房由于年久失修,墙面和屋顶破旧,墙体倾斜,多处出现裂痕,有的地方还用木板来遮风挡雨。家里只有一张破旧的木床,两个“单身汉”只能“同床共枕”。由于水资源匮乏,洗澡、洗衣服都很困难,被子里有股刺鼻难闻的味道。黄银功说,“高书记,我们农村比不上你们城里头干净,我柜子里有一床干净的拿出来你盖吧。”高紫阳赶紧拒绝道,“你都这样睡了几十年了,我一个大男人怎么能这样娇气呢?”当他刚睡下去那一瞬间,感觉全身都很痒,像是虫子在身上爬动,看到身边的黄银功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中睡得很香,而且还打着鼾声,他心里却有说不出来的难受,整夜失眠,心里盘算着怎么才能让村民们早日摆脱贫困……
有一天晚上睡到半夜时,他听见外面的风把门吹得嘎嘎直响,当雨水渗漏在床边时,他吓得直打啰嗦,他担心会有泥石流发生,起身准备把黄银功从睡梦中拉起往外跑,但黄银功坐起来很淡定地说:“别怕,我们都已习惯了,不会有事的,赶紧睡吧。 ”
经过二十多天的同吃同住,高紫阳也成为了这个家庭中的一员。两个“单身汉”同甘共苦,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通过亲密的交流,彼此的关心,相互的体贴,他们的关系从友情演变成了一种特殊的亲情。两人同吃一锅水煮洋芋,同吃一碗萝卜咸菜,同喝一缸有些浑浊的水;村里没有稻田,主食就是洋芋,菜里也很少放油和佐料,刚开始吃时很不习惯,好多次都差点被呕吐出来,每天只能吃个半饱;为了节约用水,二十多天没有洗澡,为了抢抓工作进度,他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攻坚扶贫的工作中。
不脱贫 不回重庆
通过摸排走访,高紫阳发现类似黄银功这种深度贫困户还有很多,他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所以他立誓:“林口村不脱贫,我绝不回重庆”,并将誓言张贴在墙上时刻鞭策着自己!
黄银功介绍说,“高书记真是吃得苦呀,不管天晴落雨,他每天早出晚归,翻山越岭的颠簸在山路上,经常饱一餐饿一餐,冷一顿热一顿的。有一天,我看到高书记按着胃部,眉头一皱一皱的,才知道他因此得了胃病。我说,‘高书记,你怎么有好几根白发了’,高书记还不相信自己真长了白头发,然后照了照镜子才相信真的有了……”
53岁的村民王中林告诉我们,高紫阳来村里首先就着手解决村民的吃水用水的问题,现在已为村里修建了9口水井,建起了村委会,还正在为村里引进产业,目前,养猪场正在规划和建设中,基础设施、环境改造也在逐步陆续推进。
采访结束时,高紫阳对笔者说,“我已把林口村当作了自己的家乡,视村民为亲人。我是从农村出来的,看到村民们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我的内心非常难过,而且经常为此失眠。因此,我一定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扎扎实实给村民‘讲政策、送资金;办产业、送岗位、送技能’,并集中安置五保户,实实在在为村民们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用实际行动诠释‘第一书记’应有的责任和担当,绝不辜负党组织的厚望和领导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