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6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让“你点我检” 成食品抽检常态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廖海金

  老百姓“点名”,食药部门来检测。北京东城区食药监局在微信上开通“你点我检”平台自今年7月28日上线以来,市民参与热情极高。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公众高度关注的民生话题。对食品进行抽检,是为了更大程度上保证食品安全,国家食药监部门建立食品抽查制度,正是为了加强食品生产经营环节的监管,让广大消费者放心购买,大胆食用。

  诚然,社会对食品安全监管充满期待,但有时又对监管公信力存在习惯性质疑,根本原因就在于百姓对监管部门采取的措施、检测的结果、监管的过程等,都缺乏应有的了解。缺少足够的透明度、知情权与参与感,难以获得市民的广泛认同,让百姓对食安监管工作颇有微词。北京东城区食药监局运用微信平台开通“你点我检”,不只是拓宽食品抽检范围,更大的意义还在于将市民引入到食安监管体系中,向社会提供了参与食安监管的渠道。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则在于,转变了监管理念,运用技术手段现场监管,实现科技支撑与现场执法的有效衔接,在服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破解了“食品技术型监管如何向一线延伸”的难题。虽然,“你点我检”这一创新之举,不足以覆盖人们的诉求,却给了公众更多安心和信心,让民众知晓通过何种方式,就能了解家门口的“米袋子”“菜篮子”靠不靠谱。因此,北京东城区的这一举措值得各地食品监管部门借鉴。

  进一步而言,食品种类繁多、市场主体数量庞大,抽检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和必要穷尽覆盖。由市民“点检”,公众关注与怀疑什么食品、怀疑什么地方的食品,就有针对地抽查这些,显然更有效率。再说,“你点我检”把抽查的决定权交给民众,更有利于获得民众的信任,规避监管机构徇私的嫌疑。尤其是,抽检的结果及时向市民公布,随检随通报,满足市民知情权,增强食品安全的信任感。

  事实上,对于食品安全抽检而言,一方面需要突出针对性,但是仅凭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力量,大海捞针、或者蜻蜓点水式的抽检,很难面面俱到,这就需要借助群众的力量;另一方面也需要突出时效性,“你点我检”看似是小创新,但也是借助“互联网+”来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并且能够更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给消费者释疑解惑。同时,对于一些商家而言,也是一种压力,因为食品检测消费者有了“选择权”。

  而从“你点我检”平台收集到的大数据来看,在老百姓现阶段最关注的食品种类和检测项目中,以蔬菜农残项目的“呼声”最高,其次是水产品中的甲醛。白菜、盐、虾、食用油等,均为市民日常食用最普遍的食物,是最关心的问题。如此一来,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就可以根据数据分析统计,明确老百姓最关心什么,也为今后的日常监管提供了数据支撑,可以更加全面地保障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你点我检”不但模式本身有借鉴意义,模式的原理也具有普适价值。像食品安全监管这类事关民生的工作,监管机构需要顺应社会关切,开门监管,在制度机制、方式方法上创新,推动从单纯的行政监管向食安社会共治转变。满足市民的知情、参与、监督的诉求,增强监管的社会透明度,调动和发挥市民的积极性,才能壮大食安监管的社会力量,对食品生产、加工、营销等环节的食品安全形成更强的钳制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点我检”理应成为当下食品抽检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