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一腔热血洒焦化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临涣焦化公司化产车间工程师余海涛成长记

  ■ 魏玉东 文/图

1.jpg

●余海涛与工友共同研读十九大报告。

2.jpg

●余海涛指导新员工现场操作。

  余海涛,安徽临涣焦化公司化产车间工程师,1979年出生于宿州市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镇,由于家境贫寒,无奈之下选择了就读中专,放弃了他的大学梦,早日参加工作,为家里分担压力。

  2006年6月的一天,他背着行囊来到临涣焦化公司,准备投身于当时具有“亚洲最大独立焦化”之称的临涣煤焦化项目建设,该项目是安徽省“861”重点工程、“振兴皖北”一号工程。

  他带着美好的憧景来到了临涣焦化,下了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泥泞不堪的“水泥路”,工地上嘈杂的声音阵阵传来,这和他想像中的大型国企完全两样,难道就要在这种地方工作吗,心里有着丝丝的凉意,有一种说不上来的滋味,甚至有点想家......“你是来报到的吗?”一名工作人员打断了他的思绪。接下来,他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匆匆办理了入职手续。新的环境、新的同事、新的工作,一切都是新的,一切从头开始。

  “十年磨一剑”,一晃八年过去了,从调度员、安全员、技术员到工程师,一路走来,一路汗水,一腔热血,伴随焦化公司的发展,他也日趋成熟起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优秀员工”“五好职工”“道德模范”“职工标兵”“劳动模范”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他还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而带给他人生转折的是2014年,他代表淮北市参加安徽省首届职工安全知识技能竞赛,他以精准的判断、规范的操作一举夺得化工行业第一名,并荣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他的名声从临涣焦化传到了淮北矿业,又传到了淮北市,个人知名度大幅度提高了。

  在各种荣誉、光环的照耀下,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刚进厂那天的场景历历在目,八年来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成人高考,完成了大学专科和本科各项科目,圆了他的大学梦。他想到这些和领导、同事们的帮助是分不开的,企业发展只靠哪一个或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要靠一个团队的凝聚力。作为一名新党员,怎样起到带头作用,引领身边的人、帮助身边的人,共同进步?他既懂生产工艺又懂安全管理,通过“传帮带” 他培养出一批人才,有的成为操作能手、有的当了班长、有的已经被提拔为技术员,成为车间的中坚力量。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就在今年十九大召开前夕,他又陷入了新的思考:作为一名基层技术人员和一名中共党员,他深感责任重大。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要有一代人的担当。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怎样向十九大献礼。他首先想到要立足岗位,干好本职工作,积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不断创新,实现降本增效。

  2017年以来,针对化产车间粗苯蒸馏工序的脱苯塔在排渣补油过程中,出现脱苯塔顶、底压力升高,粗苯产量降低的现状,他提出了控制再生器排渣的最低液位,控制系统补油速率的建议。后经生产实践检验,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补油对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他冥思苦想,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借鉴了焦化二期设计理念以及其他焦化企业的经验和做法,最终结合焦化一期当前的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改进粗苯系统补油方式,提高粗苯产率》的技改合理化建议,几乎以零投资,解决了大问题,从根本上破解了粗苯系统补油对生产系统产生不良影响这一工艺难题。此项技改实施后补油速度大大提升,以前采用传统的补油方式补一次洗油大约需要8小时左右,改进后仅需40分钟,大大降低了现场工人的劳动量;洗苯效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每天至少可以增加1.5粗苯产量,洗油消耗也较以前降低近五分之一,粗苯蒸馏系统的生产运行比以前更加稳定。此项技改投用后,既方便了职工的日常操作,又提高了经济效益。据粗略统计,此项技改的实施每年可为企业节支增收200余万元。

  十几年来,在他的参与和带领下先后完成了粗苯系统补油改造、终冷塔清扫方式创新、蒸氨塔内件改造、煤气加热方式变革、鼓冷尾气洗涤塔改造等15项技术改造,其中有2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为企业的降本增效默默地奉献着。他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岗位,回家的日子少了,每当面对年迈的父母、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儿子时,心里总是酸酸的,总感觉没有尽到义务和责任,心中的愧疚无以言表。他本人身体也不好,肾结石是一拖再拖,一拖就是三年多,直到出现严重的肾积水才不得不去做手术,术后半年多才完全康复,出院后在家休息几天就呆不住了,家人和领导都劝他好好休养,他总是笑着说:“我年轻、没事的,战争年代轻伤不下火线,我这不算啥。”他把一腔热血洒在了焦化事业上,默默谱写着人生壮丽的篇章。

  余海涛,企业的一名员工、一名普通党员,他以自己工作上的实际行动为十九大献上了一份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