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海金 财经评论员
日前,国家食药总局出台了最严最全的餐饮行业监管文件,其中“消毒”一词出现了16次。把消毒柜摆放在餐厅的大堂,向消费者公开“餐具消毒”环节,由消费者自己从消毒柜中取走餐具,这样的做法在目前的餐饮市场很普遍。然而北京青年报记者近一个月多次走访十余家大堂放置有消毒柜的餐厅发现,有些餐厅的消毒柜并未真正“消毒”,而是处于关闭状态,成了盛放餐具的“摆设”。(10月30日《北京青年报》)
众所周知,消毒柜是清洁餐具杀灭病菌的一道保险,在餐厅经营活动中,如果没有按照流程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那么这些餐具就可能成为传播如甲型肝炎、痢疾、伤寒、结核病及食物中毒等疾病的媒介。正因此,为防止“病从口入”,现如今,消毒柜已成为餐饮单位的“标配”。
然而,从此次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虽然多数餐饮单位都备有消毒柜,但是否真正正常使用,有没有起到消毒的作用,恐怕只有商家自己心里清楚。
许多餐馆之所以不正常使用消毒柜,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了节约电费,减少支出。据一位从事餐饮的老板透露,要把餐馆使用的餐具全部放进消毒柜消毒,一般需要容量比较大的消毒柜,而很多餐馆都只购买了家用小型消毒柜,其目的并不是为食品安全着想,而是为了应付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检查。加之餐具持续消毒不低于15分钟,才能达到杀菌的效果,每天用电时间在10-12个小时,一般的消毒柜每小时耗电量在1度左右,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消毒柜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少用。另外,经营者的卫生意识淡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殊不知,由于消毒柜长期不通电,更容易滋生细菌,成为藏污纳垢之地。如果将餐具放在其中,对消费者健康势必会造成潜在的威胁。如此一来,餐厅经营者的成本支出减少了,消费者因使用不洁餐具而导致传染疾病的风险却大大增加了。
消毒柜成“摆设”、餐具假消毒,均有悖法规。新出台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14部门关于提升餐饮业质量安全水平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严把餐饮器具清洗消毒关,并要求各地食药部门在发放许可时要对清洗消毒等进行审核和现场核查,加强对餐饮业清洗消毒和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监督检查。今年4月17日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消毒餐(饮)具》中也对消毒后的餐具感官要求作了描述,应当“表面光洁,不得有附着物,不得有油渍、泡沫和异味”。
罚则不可谓不严。《食品安全法》第126条规定,“餐具、饮具和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使用前未经洗净、消毒或者清洗消毒不合格,或者餐饮服务设施、设备未按规定定期维护、清洗、校验”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由此可见,要彻底杜绝餐具“假消毒”现象,急需监管部门以“零容忍”的态度加强监管。一方面,监管部门应主动作为,切实担负起监管之责,提高抽检频次和监管力度。另一方面,严格落实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用处罚的痛感倒逼守法的自觉,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以达到惩处一个,教育一大批的目的。此外,监管部门还应积极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改进监管手段,让消费者省心省钱,让消费者能真正放心使用餐具。
要想让消毒柜真正发挥“消毒”作用,除了强有力的监管之外,离不开餐饮行业的自律和公众的参与。烹饪协会及餐饮企业要倡导行业自律,认真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操作规范,真正确保餐具、饮具干净卫生。广大消费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监督餐饮单位做好餐饮具消毒工作,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