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06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首席专家”创新军民融合市场运作模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军转干部李俊杰成功探索军民融合市场化运作模式纪实

  ■ 毕华明 文/图

1.jpg

●军地公司董事长李俊杰讲创业体会

2.jpg

●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刘沈扬中将到公司视察(右一为李俊杰)

  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三次提及“军民融合”,强调“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坚定实施军民融合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喜讯传来,山东军地(集团)公司一片振奋,从高管到员工,大家信心满怀,干劲倍增。

  “总书记要求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说明我们选对了发展方向!”公司董事长李俊杰在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交流会上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转身:割舍不下那抹绿色的情怀

  2015年初,原济南军区装备和科技动员办公室主任李俊杰选择了自主择业,应聘到青岛一家金融公司任副总。在工作中,他充分发扬军人作风,为公司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自己也收获了“第一桶金”。

  面对丰厚的报酬,李俊杰不仅没有多少喜悦,反而产生了失落感。彷徨中,他很快找到症结,这份职业与自己的军旅生涯没有交集,绿色情怀无法释放,自身特长难以发挥。

  回望军旅,李俊杰从事军民融合工作近20年,牵头或主要参与国家和军队军民融合(装备动员)多部法规起草,全国全军装备动员“五化双能”(组织机构实体化、政策法规配套化、方案计划体系化、管理手段信息化、机制运行规范化,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经验提出者,5次为重大演训活动、国际维和、抢险救灾、公共应急事件处置提出军民融合(装备动员)解决方案并取得明显成效,被领导和战友们誉为军民融合领域部队首席专家。

  “这是一笔无形的财富,如果让其沉眠于履历,此心不甘。”李俊杰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军民融合方面干出名堂来。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人。2015年3月12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李俊杰敏锐地捕捉到了重要讯息:“互联网+军民融合服务” 商机无限。

  当他满怀激情准备创业时,亲朋好友及战友提醒他:“创业之路艰难,还是当副总裁既保险又风光。”李俊杰不为所动,凭着过人的胆识向军民融合领域发起了冲锋。企业筹备期间,李俊杰冒着酷暑,在济南东城的商务区不停地奔波,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常常凌晨以后才躺下休息。

  去年8月23日,一个让李俊杰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山东军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营运。但挂牌的兴奋、喜悦没有持续多久,拦路虎便接踵而来。

  主动联系客户时,遭到对方的质疑;有的应聘者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前景不看好,跳槽走人。曾有一段时间,公司内外交困,近半数员工离开,余下人员的薪水也难以保障。李俊杰拿出房产证抵押贷款,为员工们发工资。

  “开弓没有回头箭,越是困难越要咬牙坚持!”李俊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他立下誓言“用打仗的作风创业,用打赢的标准创业”,并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不懈努力,公司规模迅速扩大,开始为3个房间,半年后便租下了大厦的整个楼层。公司先后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成果转化研究院军民融合中心、国家信息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五部、战区级军民通用装备技术动员中心、山东省知识产权运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济南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孵化(培训)基地等资质,拥有了走向市场的“敲门砖”。

  融合:操的是强军之心

  去年11月,军地公司创办了全国首个军民融合众创空间“军地双创汇”。空间定位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军民融合服务平台,军工和民用技术、专利交流交易平台,民间发明人创业创新服务平台,军民融合项目对接平台。截至目前,“军地双创汇”已吸引23家创业团队和创客入驻,与中关村已经达成合作意向,共同打造军民融合“双创”基地。

  “双创汇的投资也有标准。一般企业投资,第一投团队,第二投项目,而我们要看的是符不符合军队需要,符不符合打赢要求。”公司副董事长告诉笔者。

  虽然走的是商业道,但是操的却是强军之心。在拓展业务过程中,李俊杰只要发现有利于部队建设的项目,就想方设法去做。他在军区机关工作期间,经常深入一线搞调研,走边防、上海岛、进哨所,对基层官兵疾苦感同身受,对部队所需所盼了然于胸。

  60多岁的民间发明家于传祖拥有洋流发电等20多项专利,因缺乏资金,难以投产。李俊杰了解情况后,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旦利用,将有效解决海岛官兵用电难题!”他热情邀请老于免费入驻“军地双创汇”,共同开发海洋潮流能装备。李俊杰多次赴胶东半岛组织项目海试,促成洋流发电项目尽快投产,为海岛部队服务。

  在组织员工梳理技术项目时,一个“变自由度快速折叠帐篷”引起李俊杰的注意。这种帐篷展开或撤收时,只要3个人20多秒便可完成,而部队的班用帐篷同样的工作量要10多个人用数分钟才能完成。经过论证,公司上马该项目。目前已在部队试用,受到官兵们的欢迎。

  随之,公司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渠道,广泛了解退役军人的就业创业需求,提供技术项目支撑、专利服务、管理咨询、资金扶持。目前,公司40多名员工中退役军人超过三分之一,他们将优良作风和管理方法、国防技术应用于第二战场。

  为了培养并强化公司的凝聚力,李俊杰号召同事之间互称“战友”。一声声“战友”,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我们的目的是凝聚一种力量,提供一种精神,共同完成一个使命。”李俊杰告诉笔者,“这也是为军队事业尽绵薄之力!”

  目标:将企业做成军民融合的“阿里巴巴”

  在长期和平环境下,军民融合面临着观念、体制、机制、政策、法规、标准等一系列问题。军地之间缺乏有效的联接整合,总体上仍处于军民分割的“二元体制结构”,各融合领域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各说各话,各干各事,各类融合之间缺乏统一规划和整合。李俊杰审时度势,打造了国内首个全要素军民融合科技服务O2O平台——“军地网”。李俊杰如同锻造攻坚利器,组织团队精心布局,仔细打磨。在建军90周年前夕,“军地网”上线试运行,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该网通过跨界整合军方、政府、企业、科技、金融等体系资源,依托权威军工咨询、高级军方智库、高端技术专家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团队,开展军民技术双向转化、军地专利运营、军工咨询、科技金融、双创孵化等业务,为军队和地方的科研院所、军工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科技服务机构、各类中介机构等,提供信息、技术、专利、条件、资本、服务等全要素的对接交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军转民、民参军”全链条服务。

  这个服务平台将发挥军地桥、技术桥、供需桥、人才桥等作用,推动“民参军”“军转民”有机对接,起到化学反应,促进部队战斗力和地方生产力的同步提升。

  军地公司先后与许昌市、烟台市签订了军民融合服务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维协议,承担了安徽省民参军试点任务,与新乡市、临沂市、莱州市、孟州市达成了合作意向,承担了济南市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创业培训任务,与国家超算中心、中电28所合作完成了军民融合大数据、军民融合需求分类研究项目前期论证。公司已为260多家企业提供了民参军辅导,成功辅导10家企业取得军工资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李俊杰运筹帷幄,率领员工不断扩大战果,目前旗下子公司11个,分布在北京、上海、山东、河南、安徽等区域,业务覆盖东部、北部、中部战区部分地区。

  在李俊杰的带领下,军地公司影响越来越大,要求合作的单位越来越多,聚到旗下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遥想未来,李俊杰充满自信:“我们的目标是做军民融合的‘阿里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