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党的十九大代表、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
■ 本报记者 赵敏
●吴协恩接受媒体采访
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下称《意见》),首次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对这份60年来首次以中央的名义肯定企业家作用的文件,作为华西村党委书记、华西集团董事长的十九大代表吴协恩,也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吴协恩,请他畅谈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记者:您如何理解《意见》的发布?
吴协恩:这份意见的出台,是对我们企业家的一种关心,一种爱护。可以说给了我们企业家一个“后台”。中央发布这份意见,我觉得起码有这样三个作用:一是支持企业家创新,鼓励大胆“试错”;二是营造氛围,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三是激励约束并存,促进企业家诚信竞争。像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在我看来,第一个“亲”,就是要分清“利他”还是“利己”;第二个“清”,就是要分清“为公”还是“为私”。实际上,不管做企业,还是做人,利他就是利己,你为别人着想就是为自己着想,你让别人舒服了,别人也会让你舒服。像我们企业要维护政府的形象,政商要有交集,但不能有交换,要有交往,但不能有交易。官有官德,商有商道。无论做人,还是做企业,都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我们老书记就是“清”的标杆,像他曾指出的:“干部要有权威:一是廉洁,二是懂行,廉洁才有权,懂行才有威”,就为我们干部如何树立权威,做了最好的说明和示范。
记者:您如何定义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吴协恩:在我看来,企业家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通过发展企业,调动社会各种资源,为老百姓创造就业,为国家创造税收,不仅推动了国家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因此可以说,企业家是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群体。从我自身来说,我是从来不称自己是什么“家”的。如果非要说我是什么“家”,那我最多只是一名“家长”。什么是“家长”呢?无非两条:一是榜样,二是责任。做出榜样才能扛起一个“家”,担起责任才能成为一个“长”。回想当年我刚担任华西集团董事长一职时,也经历了一个心理变化过程:从最初想逃避,到后来当作一份责任,再到今天当成一份乐趣。在我看来,企业家的责任不仅仅在于为社会提供就业和财富,“求实、进取、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特别是创新,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我们再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办法做现在的事,因为过去的钥匙打不开现在的锁,唯一的出路,在于创新,而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
记者:结合您的企业,您是如何发挥企业家精神的?
吴协恩:我们主要是发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担当精神。从创新来说,做到了“三创新”:思想理念创新、方式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我觉得,一个人落后,主要是观念落后;一个人贫穷,主要是脑袋贫穷。有些人不是没有好机会,而是没有好观念;不是不接受新观念,而是不愿抛弃旧观念。2003年我担任书记后,发现当时长三角地区已经出现用工荒,污染也在加剧,环境容量已成问题,土地成本也在大幅提高。我意识到,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转型,不能再一味地扩大再生产。更何况,大不等于好,只有强才是真的好。于是,我们以“数量向质量转,体力向脑力转”为理念,一手抓传统产业的技改提升,一手抓服务业的转型升级,成功拓展了金融投资、旅游服务、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及矿产资源等一大批新兴产业。像这10多年来,我们先后关停了9家能耗高、效率低的企业,仅2013—2016年,我们在冶金上的技改就投入了11.6亿,实现了环保指标全部优于相关标准。这些年来,通过引进新的设备、研发新的产品、发明新的专利,我们使老产业拥有了新绝活。目前为止,华西已拥有65个有效专利。像华西生产的冶金、化纤、焊管等差异化产品,不管是质量,还是价格,在同行中都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并树立了自己的品牌。像在环保上,我们不仅达到国标,更是超过国标。像污水处理厂,与江苏省环保厅、江阴市环保局是联网监管的,数据网上都查得到,化学需氧量国标是50mg/L,我们已做到35mg/L;氨氮国标是5mg/L,我们已做到0.1mg/L;总磷国标是0.5mg/L,我们已做到0.15mg/L。经济发展到了“1+1>2”的阶段,过去靠“胆量”,现在就要靠“胆识”。
近年来,结合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亚投行”、“自贸区”等战略构想,华西开拓了“两市场”: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华西的产业,2004年走出了江阴,十八大之后,走出了全国。我们到云南开采大理石,到重庆、湖北建设农商城,到美国搞并购和芯片开发,到波斯湾开展海洋工程,到日本学种大米,到莫桑比克开采花岗岩,到秘鲁、阿根廷捕鱿鱼,到英国、意大利合作新能源项目。华西涉足的产业从天上到地下,从陆地到海洋,从东部到西部,从国内到国外,形成了“转型空间开拓在外部,转型成果体现在本部”的新格局。
从担当来说,我们吴仁宝老书记生前常讲:“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传承他朴实的共富观,华西现在每年对外帮扶的资金达1亿多元。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发展,我们每年都要为他们支出9600多万元。围绕“一带一路”、对接“精准扶贫”,华西以“产业扶贫”的方式,正在推进苏、鲁、皖、陕、赣、宁、新、藏等地的新能源项目,而且一做就是20年以上。华西还与国家扶贫办合作构树扶贫项目,今年的7000万株苗供不应求。我们还配合国家农业部,建立“华仁扶贫发展基金会”,资助全国农业科教兴村的杰出带头人。近3年,已资助33个省、市、自治区100名带头人,进一步助推了我国的三农建设。自2006年以来,华西还以“智力扶贫”的方式,为全国各地培训基层干部40万人次。像今年,我们已为江苏、安徽、湖北、山西、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培训了近3500多名基层干部。我们还资助非洲的两名学员到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培训,提升他们在农业生产和农业建筑上的技能,培训时间长达半年。培训效果也很好,让各地学员学到了致富的经验、拓宽了自身的眼界、创新了为民的理念。我们还推出《华西村·我有一个梦》大型全媒体公益行动,带动大家让更多人实现梦想。这些举措,既是华西回馈社会的方式,也是华西社会责任的体现。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共同富裕的道路走得更宽、更广、更好!
我们的目标,就是把华西打造成一个“农村都市”,既要有都市品质,又不失农村特色,要让老百姓享受到城市里的公共设施。“农村都市”最起码具备这样八条标准:发展更高质量、管理更具规范、生态更加宜居、文化更促繁荣、人才更大舞台、社会更多包容、幸福更有温度、干群更讲正气!今年是华西建村56周年,我们的愿望,就是把华西建设成“两个一百年”:百年企业、百年村庄,让美丽的华西村更美丽、幸福的华西人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