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9月8日02]
■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王亘坚(1923—)长期从事财政税收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成果丰硕,还培养了一大批财税专业人才。王亘坚是我国经济杠杆学科的奠基人,财政理论界价值分配论的创立者,并成为该学派代表,在我国财税学界享有很高声望。他揭示了财政运动五大规律,最早提出税收“三性”(即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科学论断,被财税学界普遍肯定。上世纪90年代,他又提出依法、强制、无偿、定量的“税收四性论”,获得肯定。他发现并系统地阐述了物质利益规律,提出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体系新构想,创设税收科学新的学科体系,将原来的《国家税收》改为《税收学》《中国税制》《税务管理》。王亘坚的学术思想对财政建设影响很深。
何振一(1931—)主要从事财政与财务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他提出以责权利统一原则建设企业经济核算制度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开创财政分配客观数量界限研究之先河。何振一提出财政职能范围随生产力发展和经济运行模式及社会制度变迁而不断变化的理论新说明,提出与前人不同的财政效果评价的新指标体系,都在学界产生影响。他构建的以《社会共同需要论》理论为主线,财政关系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中国特色财政学科新体系,被财政学界称之为“社会共同需要论”新的理论流派创始人。在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有十多项成果得到国家主要领导人和有关部门领导人的肯定并在宏观决策中采纳或做主要参考。
贾康(1954—)在财政税收与国民经济的理论、政策研究领域造诣颇深,多次参加国家经济政策制订的研究工作和主持或参加国内外多项课题,多次被中央领导邀请座谈经济工作。2001年,贾康出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是该所成立以来最年轻的所长。期间,他完成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报告,涉及宏观经济政策、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调整、财税改革方向、预算外资金的宏观管理、振兴财政的战略性思路、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等多个方面,这些学术成果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国务院有关方面和财政部领导的重视与肯定及学术界的高度评价。特别是分税制改革、供给侧改革,贾康的学术影响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都会在全国“两会”上就财政经济问题提出看法,影响范围较广。
高培勇(1959—)是我国公共财政建设及其理论体系的主要倡导者,是财政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经济学家。他深入探索宏观财税理论及政策,系统构建“公共财政”理论框架及指标体系,引领我国的财政政策调整,对财政建设的影响是广泛的。高培勇还多次为中央高层集体学习作专题讲解,其财政经济思想丰富。对于中国特色财政学的认识,他站在国家治理的高度大胆预测,建立在科学认识现代财政运行规律基础上的中国特色财政学,不仅将推动中国财政改革发展进程、提高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而且将引领世界财政学的创新发展。
陈宝森(1924—)、刘溶沧(1942—2002)、平新乔(1954—)、刘小川(1956—)、邹恒甫(1962—)等经济学家对财政问题也有深入的研究。当然,他们的研究领域不限于财政政策,有的研究重点也不一定是财政,因此他们的学术影响和政策影响可能略显不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