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1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影响中国发展的经济学家”之六 影响中国区域发展的经济学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上接9月8日03]

  ■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胡鞍钢(1953—)系统地从事中国国情研究,是这一新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区域发展是国情研究的主要问题。他的若干区域经济研究成果对中国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王建(1954—)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区域发展有过重大影响的经济学家。“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实施的区域战略,而王建发表于1988年1月5日《经济日报》的《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关于“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构想》,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提供了依据,为中国从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过渡到发挥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战略贡献了智慧。“国际大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是区域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对外贸易战略和产业政策制定发挥了理论指导意义。

  肖金成(1955—)长期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从事区域经济的应用研究。他的区域经济研究能够直接为国家发改委决策参考,影响也是突出的。

  宁吉喆(1956—)是一名学者型官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区域经济规划和投融资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产业政策、资源环境政策。由于他是国家发改委“老人”,又兼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对区域经济非常熟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范恒山(1957—)的学术研究领域广泛,尤其是在经济改革与发展理论研究方面造诣很深,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文稿的撰写,提出了许多重要政策建议。在担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办公室副主任后,主要组织协调区域经济方面的工作。担任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以来,他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倾注了更多精力,特别是发起成立“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邀请长期从事区域发展理论、政策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专家和中青年新锐,打造了一个研讨中国区域经济理论、政策和实践的高端学术平台。范恒山身处国家发改委,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者,也是区域经济的实际决策参与者,在这样的平台,他能带领一批区域经济学者深化区域发展理论研究,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议,推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影响力是不容置疑的。

  王一鸣(1959—)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工作多年,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他长期从事宏观经济问题和区域经济研究,主持完成《我国区域能源协调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等课题,对我国区域发展有着很大影响。

  杨开忠(1962—)长期致力经济地理学、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研究,多项重要研究成果为国家和地方中长期决策采纳,其中有关中国区域发展研究成果为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上世纪90年代以来转向新的阶段提供科学依据。有关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战略规划,为国务院和北京市作出加快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决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张可云(1964—)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合作、区域发展与规划、区域经济理论等。他既是区域经济学领域最年轻的领军人物之一,也是区域经济学界的“老人”——早在1989年就与周起业、刘再兴、祝诚合作完成了《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他的《区域经济政策》(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年版)、《区域经济政策--理论基础与欧盟国家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等都是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就“地区发展战略”这个课题看,于光远(1915—2013)、马洪(1920—2007)和汪海波(1930—)也是有重要贡献的人物。特别是于光远提出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两个维度,即全国战略中的地区战略和地区战略中的地区战略,产生了重要影响。国土经济学、灾害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有一定的关联,于光远作为国土经济学和灾害经济学的倡导者和创始人,他的学术思想也对学界影响深远。

  除以上经济学家外,董辅礽(1927—2004)、厉以宁(1930—)、魏心镇、胡兆量(1933—)、谷源洋(1935—)、陈佳贵(1944—2013)、宋晓梧(1947—)、李晓西(1949—)、李国璋(1944—)、钟朋荣(1954—)、陈秀山(1954—2016)、白永秀(1955—)、喻新安(1955—)、田秋生(1955—)、蔡昉(1956—)、史晋川(1957—)、樊杰(1961—)等也对区域经济有造诣,对区域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

  最后需要提一下费孝通(1910—2005),他不是经济学家,但他的《江村经济》是影响几代人的学术名著。这位著名社会学家提出的“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备受重视,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很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