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爱在一起”。这是十七届红豆七夕节宣传海报主题。作为七夕情人节的首倡者和推进者,红豆集团迄今已连续17年举办七夕节活动,倾情捧出“七夕”饕餮盛宴,为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复兴传统节日不遗余力。
洋节入侵 七夕节式微
七夕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被许多人称为“中国情人节”。2006年,“七夕节”被列入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与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起成为我们的节日。原本沉寂的传统节日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特别是年轻人正逐渐加深对七夕节内涵的认知,中国式的过节方式趋于流行。
然而,17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圣诞节、214情人节等洋节席卷而来,受到年轻人热捧,至新世纪,日渐汹涌,一些中国传统节日式微。此情此境,让一个人很忧心,他就是红豆集团创始人周耀庭。周耀庭认为,传统节日不能是摆在博物馆里只供参观的物件,传统文化也不是印在古籍里沉默的文字,传统文化必须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与现代生活相融相合,与人们的精神和情感相联系。一味禁止洋节是徒劳的,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怎样让传统节日融入现代人生活。
周耀庭深知,传统节日最大的危机就是被人遗忘,如果传统节日没人过,就会日渐没落。而要复兴传统节日,弘扬传统文化,最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空谈。让被遗忘的七夕节复兴,红豆人应该为此担负一份责任。
复兴七夕节 愚公移山17年
经充分准备和精心策划,从2001年开始,红豆集团率先举办“七夕红豆节”系列活动,着力将七夕节打造成中国人自己的情人节,通过多种形式向全世界华人倡导。此举引发轰动,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亲赴红豆集团参加七夕节活动,并特意为“红豆七夕节”作《红豆》十二行诗一首,自称要用“红豆抵抗玫瑰”。余光中动情地说,“七夕”要发扬光大,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情人节,红豆也应重新走进情人们的心田,成为他们海枯石烂的不渝信物。著名诗人、原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在参加完第一届红豆情人节时,欣然题下:七月初七日,红豆相思节。并和夫人柯岩多次参加了红豆七夕节活动。
以“情”为文化纽带,将“七夕”与“情”紧密结合,不仅扩充了“情”的内涵,更多体现的是 “有情 、相思”之大义。红豆集团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表示,“中国情人节”旨在强调具有东方精神美德的家庭伦理式爱情,一种“不离不弃、一生相许”的情感,同时也含有相思、亲情、友情、乡情的概念,赋予“七夕”中国式“情”的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准,与中国上千年来的群居文化、家庭观念相契合。这与西方情人节只是注重未婚男女或情人之间的浓情蜜意有着本质的区别。
每年举行七夕活动,红豆在形式上始终坚持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节日这条主线,投入巨资,通过主流媒体传播,给这个原属于农耕文明的七夕节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传统节日有人过才会有生机。自2011年起,红豆集团创新活动形式,推出“红豆七夕爱购月”,通过丰富多彩的感恩回馈活动,让消费者在“惠购”红豆产品的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七夕节的浓厚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七夕节的认知。
17年致力于复兴七夕节,足见红豆人在弘扬传统文化上的执着精神。在红豆人的首倡和极力推动下,七夕这个中国情人节得到越来越多国人的认可,并焕发勃勃生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专家认为,中国的年轻人正逐渐加深对七夕节日内涵的认知,这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回归,红豆集团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
七夕节复兴的文化自信
通过多年的实践,红豆集团最终确定了“红豆七夕节”这个把企业名称与节日相结合的品牌名称,设计了标准的VI形象,并以“情文化”作为理念识别进行传播,与红豆企业文化相辅相成。
传统节日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就是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存、延续和弘扬。红豆集团倾力打造的“红豆七夕节”,就是对七夕这一民间传统节日的保存、延续和文化弘扬,它不仅表明了红豆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而且体现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民间传统的七夕节,又叫“乞巧节”或者是“女儿节”,从“乞巧节”到现代“情人节”的引渡与转化,不是传统节日生搬硬套嫁接“情人节”,而是红豆集团结合社会现实的与时俱进,通过打造一个传统节日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将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节日与企业文化完美融合,是红豆人的创新之举。体现着一种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尊重与创新。
红豆的创新之举也得到有关方面充分肯定。2008年,被人民网评为“改革开放30周年30个最受关注节庆”。2010年4月,“红豆七夕节”荣获“2010中国十大著名节庆品牌”称号。2006年,“七夕”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并被中宣部等七部委联合发文定为“我们的节日”。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红豆集团以一个企业的担当,矢志不渝弘扬传统文化、复兴传统节日,不断塑造和强化着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我们中华儿女,我们要过自己的节日。 (红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