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影响中国发展的经济学家”之五 影响中国财政建设的经济学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中国财政体制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高度集中、统收统支,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后的“分灶吃饭”、各类包干制,最终在1994年建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从收入体系和支出结构的演变到财政管理的演变,再到财政宏观调控的演变,中国的财政建设与发展,与广大经济学家的辛勤耕耘和孜孜探索密不可分,他们对财政建设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里,我仅从狭义的角度谈一谈影响中国财政建设的经济学家,即那些致力研究财政科学的财政学家。

  许毅(1917—2010)在财经工作一线的领导岗位上不断思考财政经济问题。他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典著作的同时,与王琢等同志一起,参加了由孙冶方、薛暮桥、于光远等组织的“经济问题双周座谈会”。许毅认为比例、平衡关系永远是国民经济管理中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学研究的重大课题。据此,许毅开始把比例和平衡关系作为他建立财政经济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在从事财经管理实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关于国民经济管理的理论观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许毅恢复原职,任财政部党组成员。在财政部党组的大力支持下,他全力投入了重组全国科研队伍的工作,提出要把财政基础理论的研究与对经济规律体系、经济管理体系、经济杠杆体系的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他成为财政科研战线的“司令”。改革开放初期,他与陈宝森一起在有关院校的协助下,编写了《财政学》一书,这本书专门探索了财政分配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把积累和消费这对基本矛盾作为主线,为财政学建立起了一个不同于收、支、平、营传统研究体系的全新的社会主义财政学体系。1993年,许毅发出建立“广义财政学”的倡议,编写了《走向新世纪:中国财政经济理论丛书》,从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经济结构转轨时期的财政政策,国民经济活动的各个主要方面与财政分配的内在关系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为广义财政学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许毅以其崇高声望和卓越成就,被公认为中国革命从艰难曲折走向胜利的征途中成长起来的马克思主义财经理论家,成为指引学界后人不断开拓创新的一面旗帜。

  邓子基(1923—)是中国财政学界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1962年,邓子基发表《略论财政本质》一文,文章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国家分配论”,并提出“财政的本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这一观点,初步确立了他“国家分配论”代表人物的地位。现在,“国家分配论”成为我国传统财政理论的主要流派之一。在我国现行的“财政学”教材中,基本沿用这一理论,并被学界广泛认可。邓子基说,国家分配论的核心在于分析与探讨财政活动的本质,国家分配论能说明财政是什么。他说,明确财政的概念是财政基础理论的重要前提,概念是人们认识的阶梯,概念不清,误解了别人的观点,争来争去就不会有结果。随着时代的变化,邓子基把“国家分配论”和“公共财政论”巧妙融合起来,从中提炼理论,为中国财政的改革发展探索新的方法论。他提出的国家两种身份理论、财政四要素论、财政四职能论、财政平衡论、财政货币松紧搭配论等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多为政府部门所采纳,在财政、税收、国有资本管理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