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影响中国发展的经济学家”之四 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家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1.png

●经济学家南汉宸

  ■ 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新中国金融业逐步成长并不断发展壮大,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从1979年起,我国开始从机构体制上打破人民银行“大一统”的格局,金融业获得快速发展。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业保持快速发展,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金融服务普惠性增强,金融改革有序推进,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和金融双向开放取得新进展。

  金融业辉煌的背后,是经济学家群体的默默奉献。从新中国金融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看,南汉宸(1895—1967)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他是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是新中国金融业的拓荒人。1947年7月,中央决定成立华北财经办事处,统一领导解放区的财经工作,董必武任主任,南汉宸、薛暮桥等等为副主任。董必武责成南汉宸负责开始着手筹建全国统一的国家银行,以在适当的时机统一解放区的货币。不久,中央批准华北财经办事处筹建中央银行。随后,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宣告成立,南汉宸任筹备处主任。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正式宣告成立,南汉宸出任中国人民银行第一任总经理。从此,解放区开始统一使用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1949年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任命南汉宸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为探索新中国的金融工作,他请来国内著名经济学家、金融家冀朝鼎博士,让他做银行研究处处长;让冀朝鼎、詹武等著名专家去接管上海金融机构和南京国民党政府有关银行方面的档案与图书资料。南汉宸还请千家驹、沈志远等经济学家到银行当顾问;请陈岱孙教授等人筹建中国金融学会。一时间,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经济学界的人才重镇。南汉宸在主持中国人民银行工作期间,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各根据地银行都统一为人民银行,发行统一的货币。二是接收国民党官僚资本的金融资产,对民族资本银行、钱庄接管并加以改造。三是保持原中国银行的编制和名称,先行改造。这位被毛主席称为“会做无米之炊的巧媳妇”,为开创新中国的金融事业,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筹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首套人民币,在货币和金融建设上有着多种建树,为新中国金融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段时期,南汉宸、薛暮桥、冀朝鼎、詹武等经济学家对金融工作的影响比较大。但经济学家对金融发展的真正影响,还是改革开放后。从融资方式的改变到金融结构不断优化,从金融产品创新到防控金融风险等,处处都有经济学家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

  陈彪如(1910—2003)在国际货币体系、人民币汇率、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等方面所做的系统研究,对国家经济建设和金融体制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陈彪如上世纪60年代着手国际金融的研究,80年代初成立了世界经济研究室,建立硕士研究生点,接着又建立世界经济博士研究生点,在全国招收了第一批国际金融博士生。他带领一批青年教师和博士生率先开展国际金融研究,创立了国际金融学科体系。1988年出版《国际金融概论》,荣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以后又陆续出版《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市场》《国际经济学》等专著,为中国金融体系建设、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出谋划策,作出了杰出贡献。陈彪如的国际金融理论体系,在理论分析深度和结构体系方面都有突破。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评价说:“陈彪如先生是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著名学者和创始人,是国内系统提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框架的第一人,更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国际金融教育的启蒙者。”

  钱荣堃(1917—2003)钱荣堃于1953年担任南开大学金融系教授兼主任,成为苏联计划经济和苏联货币流通与信用方面的专家。“文革”结束后,钱荣堃把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金融系、经济学院的领导工作上。1979年在南开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国际金融硕士研究生点,后来到1983年又在南开开办了全国第一个国际金融博士生点,1985年南开金融系开始招收国际金融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南开国际金融专业对我国的国际金融专业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钱荣堃还组织南开大学金融系为全国金融专业的师生编写了不少教科书和专著。

  王传纶(1922—2012)是新中国财政金融学科的重要奠基人,是新中国金融领域“科研资政”的主要推动者与参与者。他曾参与缔造新中国金融学科,成功填补了新中国金融理论诸多空白,极大推动了新中国金融改革实践。在上世纪50年代初至1978年长达20余年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王传纶教授虽遭受不公平待遇并历经冲击,仍尽力做好教学与研究工作。1976年秋,王传纶应邀参与组织中国银行的研究工作。他整理了大量国际经济金融的最新研究成果及业务资料,为该行开辟了崭新的研究领域,培养了一支年青的研究队伍,为国际金融研究所的成立发挥了奠基性作用。80年代后半叶,王传纶先后撰写的一系列“结合国际经验的探讨”论文,在比较分析的框架下,深入研究了我国银行体系、资本市场、汇率机制、利用外资和宏观调控等金融改革与发展问题,在学术界和决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培新(1922—2016)是一个把反通货膨胀作为终生使命的人,一直战斗在反通胀的前沿阵地上。他在建国后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南汉宸的秘书,主要起草文件,主编《中国金融》。1978年后,杨培新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他研究的重点是银行体制改革。他撰写的《关于改革银行体制的建议》,向党中央反映。1978年杨培新察觉到了银行改革的迫切需要,撰写了《银行改革是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提出银行改革的焦点,就是要打破银行不得发放基本建设贷款的旧规定,应当让银行一方面大量吸收社会资金,一方面要认真发放基本建设性质的贷款。1981年,杨培新在总结两年来发放中短期贷款的经验和收获的基础上,写出了《论银行中短期设备贷款》一文,进一步阐明了中短期贷款对于促进经济体制和银行体制改革的意义和作用。他参与创办了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现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前身),同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多所大学教授,培养了大量金融专门人才。他为推动我国金融、经济领域的理论研究、经济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教育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甘培根(1925—2006)对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二是创建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整个金融体系的改革落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曾一度造成了银行资金短缺、金融秩序混乱的情况。作为从事了几十年金融工作的“老金融”,甘培根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事一起,根据金融方面的客观规律,提出一些改革金融体制的建议。随着改革的步步推进,中央逐步加快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中间甘培根不遗余力地做了很多理论宣传和推动工作。为了促进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甘培根与人合编了《外国银行制度与业务》一书,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商业银行的理论、业务范围,为我国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变做了舆论准备。1981年甘培根受命创建“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部,并很快就在中国高等金融学教育中独树一帜。“五道口”的金融教学注重国际化,重在培养金融实干家。“五道口”从此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银行家的摇篮”、“中国的哈佛商学院”。

  黄达(1925—)是中国金融“第一人”,是“中国货币理论研究及开拓者”和“中国金融学奠基人”。他的贡献一是在金融理论方面,二是在金融教育方面。黄达致力银行货币、金融学研究60年,对新中国金融学科的创建作出了卓越贡献。他最著名和最典型的理论是《财政金融综合平衡论》,这个影响是很大的。黄达对金融教育的影响更大,因为新中国成立后每一次金融教材的编写,都有黄达的辛勤耕耘。他是新中国金融学教材与课程体系的主要奠基者与引领者、新中国“大金融”学科体系的主要设计者、新中国金融教育事业的主要开拓者、新中国金融理论的积极实践者与金融决策的积极参与者。从这一点看,黄达的贡献在国内金融界无人比拟。

  周升业(1929—2015)是新中国金融学科体系的主要建设者,是新中国货币金融理论的先行者。他长期坚持“从实践中找问题、从理论中求答案”的科学研究方法,开辟了从货币角度分析信贷收支差额的新视角,提出了信用膨胀的新概念,确立了银行资金与市场资金互动、互补、相互消长的新观点,构建了金融效率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他多次承担了国家“七五”、“八五”、“九五”等重点科研项目,为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专业部门提供了诸多颇具实践性的咨询建议和报告,为我国金融事业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他积极推动金融学科教材建设,是新中国第一部金融学教材《货币信用学》的主要执笔人,他参与编写全国大专院校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货币银行学》,为新中国金融学科的创立和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

  刘鸿儒(1930—)曾经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中国证监会第一任主席。这样的行政职务已经足以影响中国金融发展的许多方面。中国金融改革分为银行改革、金融市场和市场化机构的建立、央行的宏观调控。这三方面都是刘鸿儒最先进行阐释和实践的。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策划者和实践者,是新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拓者之一,其身影遍及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证券市场等多个重要金融改革领域,特别是他亲自筹建中国证券监管体制,完成了中国股票市场从试点到全国推开,建立证券交易所,加强证券法制建设和推动大型国企海外上市的历史重任。在他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期间,还为“五道口”的学生授课,桃李遍布中国金融行业。

  萧灼基(1933—)在推动证券市场发展中,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理论,提出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他发表了大量有关证券市场的文章和谈话,主编了权威性的《中国证券全书》,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被业内人士誉为“最贴近市场的经济学家”。他对股市的真知灼见,推动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建设和完善,使海内外许多金融证券专家叹服。

  白钦先(1940—)长期从事经济金融学理论教学、教材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金融体制比较说”、“政策性金融说”、“金融资源学说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说”等四大领域具有原始创新性贡献。他在《比较银行学》中,首次提出并确立了“各国金融体制”是比较银行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本理论体系,扩展了金融学的研究领域与视角,填补了国内外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他提出中国政策性金融业务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分离分立的主张,对中国政策性金融的建立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晓灵(1947—)曾经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国家外管局原局长。她够创造性地提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思路与设想,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各项改革,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拥护者,是小额信贷的推动者,开创多项金融稳定制度。由于她所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使得她在我国经济金融界享有较高的威信。

  周小川(1948—)曾任中国证监会主席,2002年12月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迄今已经14年,是担任中国央行行长时间最长的。他长期在金融领域工作,是最典型的学者型高级官员。无论是学术主张,还是执掌央行,周小川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李扬(1951—)从1994年开始重点研究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财税等问题,发表大量文章。可以说,李扬的声音一直响在金融研究的最前沿。从断言“人民币不可能大幅升值”到揭示“投资高增长是中国面临的长期问题”,再到厉喝“银行不能变成当铺”。李扬以他的专业知识和一腔热情时刻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

  夏斌(1951—)在金融领域的影响有目共睹。他能发起成立北京当代经济学基金会并成功举办高端活动,他担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主席,这就是影响力的最好佐证。夏斌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中国资本市场发展。2001年,他的《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唯一中介目标》一文在央行内部引发了争论,在决策层、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反响,对其后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意义深远。

  马君潞(1954—2014)围绕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融合作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问题,发表了大量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他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注重学生金融学理念和经济学思维的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金融专业人才,桃李满天下。他是金融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在我国金融学界和金融业界具有重要影响。

  谢平(1955—)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是他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概念。此后,互联网金融发展非常迅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客观地看,谢平在互联网金融理论的开创性研究,使中国金融发展走上创新之路,对国际金融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孙祁祥(1956—)是保险学领域公认的学术带头人。她主持的数十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以及出版发表的专著和论文,在国内政、产、学界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易纲(1958—)也是一位学者型官员。他在上世纪90年代对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研究成果不少。1991年提出货币化的理论模型,1992年的中国货币供给机制,1993年的中国货币需求函数,1994年的金融改革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成果都在金融领域有相当大的影响。

  吴晓求(1959—)是我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他对中国资本市场所进行的深入系统的研究以及其持有的“资本市场核心论”的观点,对我国金融学科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将西方资本市场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是中国资本市场理论的开拓者之一。他提出的现代金融体系中资本市场核心地位的思想、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三阶段理论、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十年的构想和预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关系以及中国金融结构变动趋势等理论奠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理论的基本框架,树立了中国资本市场中的若干基本理念,开创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篇章。在进行大量学术研究的同时,他为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大声呼吁,受到了各界的高度赞赏。

  除以上经济学家外,还有一批经济学家对中国金融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他们是:陈观烈(1920—2000)、林继肯(1930—)、秦池江(1936—)、曹凤岐(1945—)、贺强(1952—)、曹远征(1954—)、王广谦(1955—)、何小锋(1955—)、王国刚(1955—)、金雪军(1958—)、贺力平(1958—)、易宪容(1958—)、陈志武(1962—)等。

  应该注意到,还有几位“60后”经济学家,他们的学术后劲更为强劲,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力正在增强。比如,陈雨露(1966—)的研究方向为开放经济下的金融理论与政策、国际资本市场,巴曙松(1969—)的研究方向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与金融市场监管,赵锡军(1963—)的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证券投资、金融监管等。他们对中国改革以来的金融发展历程有较多的亲身体验,关注的金融领域也更多,研究的视野也自然更宽阔。有了这样的基础和金融岗位的锻炼,相信这些金融学术大咖在未来会有更丰硕的研究成果,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会更深刻,推动中国金融发展得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