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产业迈向智能时代
随着互联网、超级计算等一系列技术的加速突破和广泛应用,人工智能正在迈入历史新阶段,这一阶段呈现出跨界融合、自主超控等一系列新特征。汽车是人工智能发力的重要领域之一,被认为很可能成为继智能手机之后,智能应用的又一个集大成平台。
科技部部长万钢此前出席在天津举办的首届世界智能大会时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将会带来重大颠覆性、替代性影响,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革命的驱动力量。它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推动经济社会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对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
其实,这几年我国汽车业陷入“微增长”焦虑,一直在探索新的行业动能。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1至6月,我国新车销售1335万辆,同比增长3.8%,增速远低于去年同期的8.1%,更无法与过往动辄两位数的增长相提并论。为缓解销售压力,上半年,长安、哈弗、宝骏等主流自主品牌及国外品牌有不少选择降价或其他优惠措施以提振市场。可喜的是,智能科技开始为困顿中的汽车业开辟出一条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吴忠泽说,为提高汽车的智能化及安全性能,汽车制造厂商正在为汽车零部件加装越来越多的传感器。从轮胎气压监测,到车身稳定控制技术、自适应巡航技术、车道偏离预警系统等,每辆汽车每小时基于各类传感器的监测数据达到5G到250G。
新型概念车产生的数据则更多,如谷歌的无人驾驶汽车每秒就产生约1G的数据,汽车几乎已经变成了一个数据工厂。同时,有关汽车安全以及位置信息服务的数据感知与交互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成为汽车服务的重要内容。
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关积珍、吴忠泽等专家认为,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汽车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已经到来。快速增长的汽车在途状态数据,一旦与现有的制造和研发数据结合起来,将为汽车生态系统内的所有公司提供巨大的价值拓展空间。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带来汽车的电动化、轻量化、智能化、网络化相互融合。此前,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就和日本日产汽车公司共同实施了动态路径诱导和汽车节能驾驶辅助服务项目,探索智能交通和汽车节能的可能,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智能化、大数据背景下的汽车时代,汽车产品本身甚至将不再是车企的主要盈利点,汽车产品上所搭载的定制化服务和用户在使用服务时所产生的行为信息将成为未来汽车生态链中最大的盈利因素。大数据正在推动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为服务产业,将形成巨大的市场。
无人驾驶乘风而起备受期待
在智能时代,汽车行业最令人期待的应用莫过于无人驾驶。它的出现不但可以为驾驶提供更多可靠的安全保障,而且在货物配送等领域有更大发挥空间。这一领域也成为当下市场竞逐的焦点。
百度将无人驾驶视为公司的未来,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财力。在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上,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就透露,百度将发布一个重大的整体战略计划,主要方向就是无人驾驶、自动驾驶。
就在8月底,江淮汽车向百度交付了数十辆瑞风S3汽车,助力百度高精地图采集。在交付活动中,百度和江淮汽车对外透露了清晰的合作规划:双方将于2019年推出自动驾驶量产车型,这也成为百度发布Apollo开放平台以来,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首批量产落地的里程碑式事件。
高精地图是自动驾驶实现规划决策与保证安全性的关键所在。据百度高精地图负责人介绍,高精地图在自动驾驶过程中主要有三大功能:自动驾驶的“千里眼”——提前知晓位置信息,精确规划行驶路线;自动驾驶的“透视镜”——在摄像头看不清或雷达检测不到的地方,及时反馈数据;充当自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员”——精确识别交通标志、标线等上百种目标,提前做出准确判断和决策。百度高精地图的研发工作早在2013年就启动,这也为其后期自动无人驾驶技术提供支撑。
在“排放门”事件中遭受挫折的大众集团也将无人驾驶和新能源车作为翻盘的关键一步。不久前,大众汽车投资参股了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以进一步强化其在面向未来无人驾驶与数字化技术领域的竞争力。
此外,广汽集团也已介入无人驾驶研发中。据广汽集团相关负责人说,广汽集团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开发采取分阶段推进方式:第一阶段,进行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的开发,完成自动驾驶样车的高速、低速初步路试;第二阶段,将车联网和车网充电引入智能汽车中,实现信息化智能驾驶;第三阶段,整合相关资源建立“信息云”、“能量云”平台,实现新能源智能汽车的示范运营和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
目前,广汽已完成第一阶段,即无人驾驶关键技术开发。由其设计的无人驾驶增程式纯电动概念车已在国内各大车展以及底特律车展上亮相。下一步,广汽集团为支撑未来车辆的无人、清洁行驶,正在探索搭建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能量云”平台。新能源无人驾驶汽车将成为“能量云”的组成部分,作为分布式储能器,帮助电网“削峰填谷”。
打破瓶颈加快行业转型
智能时代是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更是汽车等传统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与其抗拒变革,不如拥抱变革,如此,才能成为弄潮儿,不被时代所抛弃。
行业专家表示,迎接大数据、智能化时代对汽车产业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应立足国情、运用新技术手段,结合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发展,加快汽车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发,促进汽车制造商服务转型,这将是我国汽车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
首先,无人驾驶应在法律法规框架内明确标准或门槛,为行业创新留下空间。
专家表示,无人驾驶技术可以直接带动智能汽车后市场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全球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正迎来新一轮热潮,而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布局无人驾驶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在这种背景下,政策制定在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应尽快出手,为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规划好路径。如果认为其安全性存疑,就应在无人驾驶上路准入上制定高标准门槛,而不是放任行业无序发展。
同时,要加快发展车联网、车路协同、智能汽车等关键技术,推广汽车融合技术的应用。车联网将有可能实现汽车大数据的产业化。可探索建立统一的车车、车路通信协议,加强海量异质车辆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与发布技术研发。在车辆动态组网、状态实时获取、环境智能感知、车路信息交互等前沿技术领域取得突破。综合交通出行大数据,完善汽车相关大数据采集与交互技术体系,持续提升车辆感知智能化水平。
吴忠泽建议,推进汽车行业的数据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接口规范和数据标准体系,为跨部门、跨区域、跨厂商的汽车及交通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加强数据安全防范措施,提升数据监管和保护能力,维护数据的安全使用。整合汽车结构化与非结构化的数据资源,形成汽车大数据资源的共享与服务平台,提升汽车相关数据资源的整体服务能力。
此外,要创新汽车大数据分析应用,实现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化辅助设计与制造、维修、销售新模式。整合汽车车辆及零部件生产制造的相关数据,指导车辆的设计、制造过程,优化汽车各种性能,提升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减少排放。可以预见的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能改善原有的维修模式,由定期检修向实时状态检修转变,由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转变,及早发现隐患,并采取措施,提高汽车安全性的同时节约维修费用。
专家还表示,基于移动互联,可构建新一代智能出行信息服务系统,改善和提高公众出行的服务水平。为解决大城市“打车难”等出行难题,可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移动智能终端等新技术,推进个性化的移动服务发展,鼓励汽车制造商、交通管理部门、信息通信产业、金融保险业等多方组成联盟,共同推进新一代智能化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建立。创造新型商业模式,探索“互联网+汽车+交通”的商业模式,发掘类似滴滴打车、百度导航等智能出行信息服务系统,让民众真正享受到交通信息智能服务带来的便利,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毛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