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十一局四公司以集约化管理推进要素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专业化发展使专业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标准化体系建设成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推进器”
■ 郑传海 杜萍

呼准鄂重载铁路黄河特大桥施工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肖帆 摄)
8月中旬,中铁十一局四公司各个项目经理、书记和总工程师在郑万高铁建设工地参加年中工作会时,收到了该公司整合郑万项目部和其他项目隧道、桥梁施工标准化管理的4份大礼:桥梁和隧道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标准化施工手册(临建篇)、桥梁小型工装和隧道常用工装标准化施工作业手册和质量控制要点手册等4份现场施工作业规范。据悉,这是该公司为深入推进“三化战略”,统一全员思想认识,坚持以标准化管理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又一着好棋。
近年来,该公司围绕主业定位,瞄准更好更快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个目标,不断探索集约化管理、专业化发展和标准化建设的新路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业优势日益显现,施工能力大幅提升,成功入选中国铁建2014年度工程公司营业收入“20强”之后,又分别于2015年跻身中国铁建工程公司营业收入和经济效益双“20强”,2016年度工程公司营业收入“20强”。
探索集约化管理新途径要素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由兵改工后很长一段时间,四公司的要素优势一直排在十一局综合性工程公司的前面,因为集约化管理程度和力度不够,人力资源、装备资源和项目管理资源基本分散在各个项目手里,难以形成拳头效应。对此,他们以法人管项目为突破口,从过去单纯的抓职业经理人和收尾项目账务管理,到统筹各种要素资源的集中管理和服务,要素优势很快得到发挥。
今年以来,他们以“做实”和“受控”为主题,通过调整管服机构,优化管理职能,关键要素重组,强化执行力检查,加速要素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转变步伐。针对前两年组建的周转材料、钢构加工、混凝土、火工品、地材管理中心肩负的服务和创收双重职能,部分中心考虑创收的多,提供优质服务的少等实际,果断把9大中心职能进行整合重组,对服务预期不理想的予以撤并,明确规定管理中心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项目、一切服务于项目”。
目前,整合后的5个管服中心在围绕“做实”和“受控”推进集约化管理,提升公司整体和项目施工管理能力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探索专业化发展新路径专业化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
隧道、城市地铁和桥梁工程是该公司的专业化选择,在长期的施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复杂地质结构下建设各种隧道、桥梁和城市地铁经验,近十年来,先后攻克了宜万铁路马鹿菁隧道每小时涌水多达81万立方的世界铁路建设历史上的罕见难题,兰渝铁路新城子隧道和毛羽山隧道“挤压型软弱围岩隧道稳定性控制成套技术;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超宽变截面连续梁桥不平衡配重转体技术,呼准鄂重载铁路黄河特大桥施工关键技术;在有着大百慕之称的武汉香港路地段成功建设武汉地铁3、6、7号线呈“十字”状交汇的香港路地铁站。如今,隧道、桥梁和地铁施工已经成为该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3张名片。
为了巩固隧道、桥梁和城市地铁施工的专业化优势,做优做强做大三大专业,提升三大品牌的含金量,今年初,他们又组建了盾构分公司和隧道机械化分公司,为盾构分公司配置3台盾构机及配套设备,优先配置盾构分公司人力资源,为盾构分公司参与徐州、厦门和广州地铁市场竞争,跻身一二三线城市地铁市场盾构施工搭建舞台。为隧道机械化分公司配置了4台全电脑三臂凿岩台车、多功能拱架安装台车、湿喷机械手、自行式仰拱腹模一体栈桥和防水板自动铺挂台车等现代化成套装备,支持隧道分公司参与郑万铁路高家坪隧道、杏桥坪隧道和太焦铁路隧道机械化施工。目前,该公司正在施工的单条隧道10公里长以上铁路隧道就有6座,属于所在项目全线控制性工程的隧道30多座。
完善标准化建设体系标准化施工助推公司科学发展
在长期的施工经营实践中,该公司养成了高标准严要求的职业习惯,仅在近5年就先后捧回了省(部)和国家优质工程奖20多项,尝到了坚持以标准化施工创精品,以优质产品拓展市场的甜头。
但是,面对市场的“偏爱”,他们不骄不躁,咬定标准化施工这个“宝典”不放松,不断探索与市场要求和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中国高铁标准化示范工程相适应的标准化施工管理体系,得到了市场主体、业内同行的普遍认同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以去年开工建设的郑万高铁和兴泉铁路为平台,围绕建设中国高铁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这个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摸索出了一套“以标准化管理为主导,以机械化施工为抓手,以信息化平台为手段,以工厂化加工为保障,以现代化工装保工艺,以一流的工艺保质量”的全新标准化施工管理体系,兴泉铁路和郑万高铁项目很快成为全线标准化施工管理的示范点,在内业外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其中,郑万高铁的标准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经验和隧道施工9条线作业法,桥梁施工4项创新工艺已经上升为郑万高铁湖北段的施工监管体系,并被该公司作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战略抓手和标准化施工管理行为指南。
与构建标准化施工管理体系相衔接,他们鼓励郑万高铁项目部在推进标准化施工与信息监管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积极利用BIM技术、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设备、GPS定位和二维码等信息化工具,对劳动力、机械装备、原材料、工艺创新和环境保护,以及生产成本进行科学监管。
目前,郑万项目已经成为我国高铁标准化管理示范工程的观摩研讨基地,仅今年6至8月中旬,就先后接待了来自全国各铁路建设项目的观摩团队20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