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22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临床路径管理为医改加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廖海金

  据报道,8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媒体沟通会,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进行介绍。会议透露,截至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共有近7000家公立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占全国公立医院的88.5%。临床路径的实施让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和效率得到进一步保障和提升,临床用药更加规范,医疗费用增速放缓,人民群众从中切实获益。

  临床路径管理,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自2009年底原卫生部下发《关于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起,到目前已在近9成的公立医院开展,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可以说,临床路径管理正在为医改加分,人民群众从中有了获得感。

  所谓临床路径,临床路径是指针对某一单病种的诊断、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诊疗标准化模式,是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准确时间要求的规范化的医疗护理照顾计划。其宗旨是“规范医疗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最终目的是让患者满意,避免过度医疗,节约医疗成本。

  国家卫计委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总额为38775.37亿元,同比增长9.81%;2015年中国人均卫生费用为2820.91元,同比增速9.26%。尽管近年来人均卫生费用增速有所减缓,但仍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专家指出,我国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复杂,其中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大众医疗需求的增多、疾病谱的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等是其客观因素。但同时,由于利益驱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的过度医疗(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行为,以及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缺陷也是医院住院费用上涨的原因之一。过度医疗吞噬了有限的医疗资源,给国家、社会和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无形中抵消了医保增加给百姓带来的实惠。

  鉴于前些年来卫生费用的迅猛上涨,加之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出现的诸多问题,临床路径管理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医生和患者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在制度不健全的体制下,天然地存在一个诱导需求的问题,导致过度医疗的情况,以致出现大处方、乱开药、甚至“天价处方”。而临床路径的实施,一方面使得整个治疗程序规范化、透明化,由此削弱医生的相对信息优势,减低诱导需求的可能,缓解过度医疗;另一方面,对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何种药品、使用多少、何时使用等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否则,就会受到来自临床路径管理团队和患者的双重监督。

  从一些试点医院情况来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过度医疗、利益医疗等情况大幅度减少,大多整体医疗费用得到有效控制。数据最具说服力。据统计,实施临床路径以来,全国医院平均住院日由2009年的10.5天下降到2016年的9.4天,缩短了10.5%;河南省实施67种疾病基于临床路径的按病种付费后,次均住院费用比按项目付费降低10%,目录外药品费用所占比例下降3%。

  毋庸置疑,临床路径的实施已经成为公立医院的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并为广大医患所接受。不过,临床路径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修正和调整,医院需要建立学习型的临床路径管理应用系统,通过不断质控,更好地提升应用水平。具体来说,一方面,在进一步推广临床路径的过程中,还需立足我国公立医院管理现状,建立由主管行政领导和资深专家共同协作带领的实施团队,借助公立医院机构绩效工资改革契机,大力推进临床路径的发展。另一方面,在设计和制定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软硬件水平的差异,制定更具适宜推广的、有操作性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临床路径库。

  此外,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临床路径实施评价体系,坚持执行实施--评价--修改制度,根据遇到的问题以及国内外最新进展,持续对其改进、补充和完善,使临床路径具有更广的覆盖面、更强的可控性和适应性,不断发挥临床路径的作用,使其从源头上控制过度医疗,从而有效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作者系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食品药品监管局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