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8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郭勤兴:用你的匠心 在我的手心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5-1 配文2.jpg

  ■ 董世浩

  郭勤兴,1962年出生,1983年年仅21岁的他进入温和酒业工作,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工到大曲班班长、五粮班班长,他的工作生涯从酿造白酒开始。据郭师傅回忆,他能够来到酒厂工作并不是偶然,在那个国营企业代表荣耀的时代,他的叔叔郭丙成早已经是费县酒厂的一名酿酒骨干。

  早在郭师傅记事起,就跟随叔叔到酒厂“上班”,那时候懵懂的他对一切酿酒设备都很好奇,印象最深的是那时候经济匮乏,全厂只有一台鼓风机用来清洁酿酒原料高粱、玉米等。每天一大早工厂里无论男女老少领导职工都穿着工作服拿着木锨等工具“扬尘”,筛出优质的原料酿酒。在这样的日益熏陶下,凭着对白酒的好奇与热爱,毕业后的郭师傅毅然选择了进入酒厂工作。

  在那个80年代还以大曲为主的白酒时代中。白酒还以散酒为主,买肉需要肉票,买粮食需要粮票,打酒更要酒票。一般人一票难求,更何况是想要打点好酒更是难上加难,所以那时候的酒厂工人地位极高。郭师傅逢年过节提着两瓶价值三块钱的高粱大曲回家,在村里人艳羡的目光中昂首挺胸走在回家的路上。

  上世纪60年代的温和酒厂年产量介于200-300吨之间,产量虽然少,但是在计划经济困乏的年代,温和酒厂的收入已占费县财政年收入的三分之一。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财政收入,1965年县政府果断决策,把温和酒厂搬迁到建设路温凉河畔,温和美酒年产量由最开始3000-5000吨直至突飞猛进到10000吨左右。80年代开始,温和酒厂由生产瓜干酒转到生产高粱酒,新一任厂长上任后,凭借非凡的魄力,大刀阔斧逐步扩大生产规模;90年代,正值布鲁塞尔大赛召开之时,全厂上下加班加点搞优质评比,郭师傅更是埋头苦干,带领班组搞实验、测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全厂一心搞生产下,“布鲁赛尔国际金奖”花落温和酒业。一时间温和酒厂门庭若市,温河美酒供不应求。为了激励工人,加班生产,以满足市场和社会需求,酒厂先后评选了劳模工人、先进分子、发奖金。酒厂工人热情高涨,干劲更足,在当时被评为全国工业500强企业。

  2015年迎来温和酒业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温和酒业进行了重组,全面扩大了规模,工作非常繁重。而令人动容的是,在窖泥培养的关键时期,为了不耽误窖泥培养的进度。在儿子的人生大事上,再三推迟了儿子的婚礼。郭师傅顶着家人不解的眼神,瞒着工友,吃住都在厂里,让爱人全盘操办儿子的婚礼,面对家人的责难和不解,郭师傅始终把工作放在第一位。窖泥培养更新完成后,才向大家道出了原委,公司高层知道了这件事情专门上门慰问,表示感谢。

  十年磨一剑,这是匠人的坚持,温和人的坚持是长期不动摇,几代人做一件事,品质出众,遵循古法,于精益求精中提炼五粮的精华,酿造传承千年的美酒。

  在众人眼中,郭师傅不但爱好酿酒,更喜欢品酒。每逢工厂里出新酒的时候大家都请郭师傅来品尝一下口感。郭师傅家里更是收藏了各种各样的年份酒。70年代的高粱大曲,80年代的温河老窖,90年代的羵羊春王,到现在的温河大王,琳琅满目的温河老酒在郭师傅中眼里,显然都成了宝。

  在工作中,郭师傅可谓是拼命三郎。今年效益好,自车间开线以来一直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几天不回家是常有的事。由于劳累,导致了郭师傅口腔溃疡扁桃体和颈部淋巴腺体红肿肥大,引起发烧 39度,十多天高烧不退。住院治疗几天后,病情稍微稳定,郭师傅考虑到不能耽误工作,在医师不准出院的情况下出院了,带病坚持工作。这样坚持了几个星期的治疗,稳定了病情,身体才开始好转。

  白酒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费县这片文化的土壤向人们诉说着中华儿女的勤奋与文化,阐释着白酒飘香的历史,生生不息。

  郭师傅及其团队就是在这种“白酒魅力”的吸引下 ,怀着对祖国无限的热爱,对自己工作的热爱,“多少春秋风雨改,多少崎岖不变爱”,坚定而自信地走在白酒时代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