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7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农业品牌营销:唱好三部曲 规避三种倾向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在涉及消费者在线渠道使用、移动互联、社交媒体应用领域,中国不仅领先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也领先于多数发达国家。

  可以肯定地说,“互联网+”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背景音乐”,当然更是农业品牌营销的“背景音乐”。

  互联网有可能成为经济学意义上鲶鱼效应中的鲶鱼,因为有电商的搅动和加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正开启加快创新的进程。

  而这些,与面向市场需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旋律恰好紧密相关。显然,面向市场需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农业品牌营销的主旋律。

  然而,在经济学意义上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搞好品牌营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在实践中努力学唱“三部曲”,注意规避三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第一部曲,要从“我猜你”到“我和你”,注意规避农业品牌培育的“自闭症”倾向。

  在“互联网+”时代,一般化的广告越来越难以吸引顾客,互联网在发挥巨大传播作用的同时,也能够很快冷却传播的热度,创意越来越难以引起轰动。有人说,这个时代的品牌竞争不再是“创意”,而是“诚意”。

  互联网恰恰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通过网络搜集消费者喜怒哀乐、通过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回应关切,甚至直接组织网上社区、让用户发声,开展互动交流,这些以往在线下成本高昂、难以组织的活动在虚拟世界都变成了举手之劳。

  在此基础上,对消费者的关注和需求及时作出调整和反应,用心服务是品牌营销真正的内功,“我猜你”到“我和你”虽然一字之差,但“我和你”就有了角色互动,就变成了“心连心”。而且,通过挖掘网上数据信息能够更有效地支持评估与改进营销策略。

  第二部曲,要从“印象派”到“抽象派”,注意品牌定位的简单化倾向。

  实际上,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一开始对人的“印象”往往来自相貌、身材、毕业院校等外在的条件,而一旦长期接触之后,热情、可信、坚强等内在品质就会被“抽象”出来,进而完全超越在“印象”之上了。

  就如农业品牌营销看似从物与物的关系出发,而在本质上还是人与人的关系。

  第三部曲,要不忘老朋友,结识新朋友,注意品牌发展的扩大化倾向。

  有研究表明,维持一个老顾客的成本只是寻找一个新顾客所需成本的一半,而要把失去的老顾客重新“找回来”所花费的成本则是寻找一个新顾客成本的10倍。

  在制定实施农业品牌营销战略前,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一定要把产品分析透、产能分析透、市场空间分析透,这件事以前不容易做,但是在今天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挖掘都变成了可能。

  “互联网+”是农业品牌营销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有人说,传统品牌培育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而在网络时代这个周期会大大缩短。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只有树立与坚守企业家思维,“用一生的眼光去权衡”,努力规避品牌培育的“自闭症”倾向、品牌定位的简单化倾向和品牌发展的扩大化倾向,借助“互联网+”唱好“三部曲”,才可能把农业品牌营销做得风生水起。

  (农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