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酒二代”王光义: 匠心不改细雕刻 甘为人民细品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杨莉莉

  人们赞美鲜花的美丽、果实的甘甜,却很少赞美为他们提供养分的绿;人们赞美美酒的芬芳,却很少赞美辛苦劳作酿造美酒的工人师傅们,“火烧胸前热,风吹背后寒。只知饮酒乐,哪知烧酒难”,这正是酿酒工人的真实写照。

  在温和酒业粮食车间,看到王光义师傅穿梭于发热的酒醅中,身影在热气周围若隐若现,王师傅在辛勤地工作,眼前的他平和、亲切、从容,略微沧桑的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眼神里留露的是一种祥和。

  王光义师傅是地地道道的“酒二代”,王光义师傅的父亲王夫全从1945年老酒厂的成立,一直到1965年老酒厂搬迁至温凉河边的新酒厂,几乎见证了温和酒厂近代发展的整个历程。王光义师傅正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继承了父亲的工作,继续为温和酒业的发展传承默默奉献。

  王光义师傅回忆说,“小时候记忆最深的事是,随父亲来酒厂参观时,父亲来到车间上班第一件事情就是打扫卫生,不论男女,不分领导职工,上班打扫完卫生后就是拿起掀就扬酒醅,现在回想起来仿佛还历历在目”,在那时候这是必须的工作程序,因为那时候还没有鼓风机,只能用人工扬酒醅来降温。王师傅感慨道:现在都是机械化了,在节省人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效率。

  2015年,四川蒙顶集团控股温和酒业后,五粮车间进行大改造,进行五粮酿造生产实验,要产出高质量的原酒,入池水分、入池酸度、入池温度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搞好实验,2015年,王光义师傅的外孙出生时,他也没能回家。后来粮食酒车间引进自动生产设备(自动凉茬设备),但是新引进的设备与传统的生产工艺有不匹配的地方,王光义师傅又主动要求到当时出酒最低的班和本班同事们一起找原因搞实验进行人工加曲,连续2个月在车间做实验,从原来的落后,到现在成为车间出酒率第一名,这样的实验结果来之不易。

  在实验期间,自己的家里盖房子也顾不上,妻子一个人忙里忙外,最不幸的是在房顶上摔下来骨折了,但是王光义师傅也照看不上妻子,只能让儿女们照应,自己一直在厂里第一线。王光义师傅觉得自己的责任重大,新的生产实验直接关系到酒的产量和质量,所以一直坚守到实验结束,最后酿出的酒得到酿酒专家李克明大师的肯定。王光义的这种工匠精神也感染鼓舞了车间的每个员工,员工们更加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酿好属于自己的每一池原酒。

  王师傅说,“我也曾有想放弃的念头”,因为自己一直奋斗在最前沿,顾不上家里,自己的外孙出生没能回家,自己的妻子没人照看,他都觉得愧疚,家里人也有怨言,但是当厂里解了情况后,干部领导就进行了慰问关心,特别是温和酒业集团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吕总代表温和酒业集团去王光义师傅家慰问并向已退休在家的老酒匠王夫全祝贺为集团培养了一位优秀的酿酒接班人。酒厂领导的实际行动让王师傅及父亲感觉温和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温暖。家里这么多兄弟姐们,相互关心、相互进步,谁也不能少。王光义师傅更加没有任何怨言无私无畏地工作。

  王光义师傅亲身经历了温和酒厂30多年的风雨历程,特别是四川蒙顶集团控股温和酒业以后,温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由衷地为温和的大发展感到骄傲。他也为老一辈温和人感到欣慰,王班长说,作为“酒二代”,自己是带着荣誉感的,所以不能丢老一辈的脸,把“坚持为人民酿好酒”作为自己的使命,不论白昼与深夜,匠心如初细雕琢,集得五粮酿琼浆,甘为他人乐品酌。这是一代代温和酿酒工人的真实情怀。

  在浓浓的酒香酒气中离开酿酒车间,不由得想到中学时代学到的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新时代,新征程,这些默默无闻,坚守工匠精神、坚守纯粮酿酒工艺,一个个,一代代的温和酿酒工人,就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