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1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六盘水:共饮一杯“幸福酒”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彭绍良 宋迪 曾杰

3.jpg

酒厂员工工作中

  夏日的岩博村,满目葱茏、生机盎然。

  早就听说,这些年,贵州六盘水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以党建强根基、以“三变”促发展,以岩博酒业为代表的村集体企业办得红红火火,岩博酒走出大山、美名远扬,岩博村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据六盘水日报报道,2016年,岩博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75元,实现了整村脱贫。提前脱贫的岩博村,是怎样脱贫的?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轨迹?日前,记者一行前往岩博,探寻其中究竟。

  行经淤泥乡政府驻地,从公路旁一处分叉转过,便是去往岩博村的路了。一路行来,田野飘香、花团锦簇。远远望去,一幢幢小楼房掩映在树丛中、坐落于山坳里、排列在公路旁,一派新农村特有的田园山水风光。

  在岩博联村党委办公室,我们见到了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

  “岩博村脱贫最大的‘功臣’,是我们的村集体企业,特别是酒厂。”余留芬说,岩博酒业是全村脱贫致富最重要的产业支撑。近年来,岩博村采取“招商引资+集体入股+村民入股”的方式,与盘江集团、盘兴能投公司进行股权合作,建成计划年产白酒5000吨、产值3.25亿元的岩博酒业。

  岩博酒业的前身,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酒厂。“山歌出在淤泥河,好酒出产在岩博。”余留芬告诉记者,当初发展酒业,是因为淤泥乡是彝族乡,酒文化源远流长。而岩博村历来都有酿酒的传统,家家户户都会自酿米酒。做酒厂、有技术、有市场,可谓是轻车熟路。

  “刚建厂的时候,还只是个小作坊,员工十来人,产量也就七八吨。”回想起创业时的艰辛,余留芬记忆犹新、双眼潮湿。“自己也没料到,当初这个小酒厂,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

  那现在的岩博酒业,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余留芬笑着邀我们一道前往酒厂看看。

  一路上,余留芬告诉我们,这些年,岩博酒业动了几次“大手术”,不但引进大型国企入股,还新建了占地200亩的大型厂房,购进了大量设备。渐渐地,岩博酒有了名气,喝过的人都说好。好到什么地步?刚开始,余留芬自己心里也没底。

  2013年10月,茅台集团公司名誉董事长、技术总顾问季克良来到岩博酒业考察。在品尝了酒厂自产的小锅酒后,季克良对酒的品质称赞不已。这下,余留芬算是彻底放下了心,对发展酒业更加充满了信心。

  边走边说,不一会便来到酒厂大门口。还没进门,浓郁的酒香便扑鼻而来。

  走进车间,一排排齐腰高的酒桶映入眼帘,员工们正紧张忙碌着。氤氲的蒸汽弥漫在四周,发酵中粮食的清香、酿造中美酒的醇香,融合在一起,在鼻尖缭绕盘旋,勾动着我们的嗅觉和味蕾,心中已经忍不住在想象成酒的美好。

  “在季老的指点下,我们的酿造工艺有了很大提升。”余留芬说,她也是后来才知道,季克良之所以到岩博村考察调研,是为了帮助贫困地区发展而来。

  早年间,岩博村还是个偏远落后的穷山村。余留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发誓要为岩博村拔掉“穷根”,从最早承包林场掘取“第一桶金”开始,办养殖场、火腿厂、山庄,再到办酒厂,村里的集体企业一年比一年红火,村里的老百姓一天比一天过上了更好的日子。

  再到后来,“三变”改革彻底改变了岩博村的社会生态——身份有了变化,以前的农民,现在变成了股东;生活方式有了变化,过去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天到黑不得闲,现在变成了上班打卡、下班休闲的“上班族”。 “我们酒厂的工人,几乎家家都有小二楼,不少人家还买了代步车,生活条件不比城市差。”余留芬说。

  51岁的宋会琴,是岩博村4组村民,也是生产车间的一名普通员工。2014年,酒厂改扩建,她拿出自家的3万元入了股。

  “过去就是种苞谷、洋芋,一年到头辛苦下来,就剩不下多少钱。”宋会琴说,自己进厂有两年多了,现在每个月工资有2000多元。刚开始入股的3万元,也已经增值了不少。干活轻松了、收入增长了,精神生活也丰富起来。“以前干农活,一天忙到黑,都没空娱乐。现在一到晚上,村里很多人都去酒厂门口唱歌跳舞,热闹得很。”

  赵思辉是岩博村1组村民,眼下是酒厂的车间主任。31岁的他,初中毕业后就去了浙江打工。酒厂入股时,他毫不犹豫拿出了自己积攒的11万元,为什么?“余书记办事牢靠,大家信得过!”赵思辉说,余书记带领大家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跟着她干,放心。

  采访中,赵思辉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有4000多块钱的工资,去年还买了一辆现代轿车。“今年准备结婚了!”憧憬未来的幸福生活,赵思辉脸上绽开了笑容。

  幸福的“美酒”需要大家分享,脱贫致富的列车需要载上更多的贫困群众。

  岩博酒业发展了,不仅岩博村的村民都是股东,相邻的鱼纳村、苏座村村民也在岩博酒业拥有了股份。如今,岩博酒业带动300余人就业,岩博、鱼纳、苏座3个联村共1012户3450人参与岩博酒业入股分红。酒厂的兴旺,为岩博村脱贫致富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财富源泉,也让联村党委更加坚定了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岩博酒规模有了、技术有了,市场也逐渐打开,产品不但在省内销售,还远销广西、广东、重庆、山东等省市。”余留芬说,下一步,岩博酒业将积极推动企业在新三板上市,同时结合酒文化、彝族文化,以正在建设的“彝人谷”为支撑,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为脱贫致富再添一杯“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