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辉
铁腕治霾、重拳治水,成都打出“组合拳”。6月18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成都治霾十条”和“成都治水十条”,力争今年PM10、PM2.5年均浓度比2016年分别下降7.6%、7.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30天以上,确保到2022年全市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6月19日四川日报)
成都市在贯彻省委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中,出台了治霾十条、治水十条的举措,以生态建设“组合拳”,打好蓝天碧水保卫战。但措施如何落地,深受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关注。
“组合拳”的落地要强化领导干部的责任。成都对治霾、治水的措施进行了逐一的细化,对各部门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因而不管是治霾、还是治水,都要像推行“河长制”那样,把治理的责任落实到党政一把手的头上,协调各方始终如一地抓好落实,有效消除各责任部门在落实中相互推诿的理由和在等待上级批复中观望的现象,在层层压实责任中主动作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逐一化解治霾、治水中的难题,才能收到治理的成效。
“组合拳”的落地要在督查中抓好整改。成都治霾、治水的规划蓝图已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但如何确保这些措施在落实中见到成效,既要靠各级干部持之以恒抓好落实,也要靠各级把明查暗访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问题抓整改。一方面坚定各级干部按照“双十条”的要求,在源头治理、分类治理、协作治理中落实责任,一环紧扣一环地抓好落实,并对在落实中履职不到位、成效不明显的行为问责,表明政府铁腕治霾、治水的的决心。同时也引导企业主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落实治霾、治水的各项措施,对治理举措软拖硬磨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才能增强治理的成效。
“组合拳”的落地要靠群众力量。生态环境建设是群众的期盼,但政府治理的措施和办法,既要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也要靠各级干部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坝坝会等方式宣传政策,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明确治霾、治水与我们每一个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并在治理中把政策宣传和解决企业、群众的困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把政府的意愿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引导更多的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淘汰落后产能,在环境治理中实现转型发展;促进更多的经营业主参与到治霾、治水行动中来,切实落实环境治理的各项措施;同时激发群众的合力,既主动参与,又积极监督,才能打赢生态治理的人民战争。
要把四川省党代会提出的“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构建适应绿色发展的空间体系、产业体系、城乡体系和制度体系,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多生态财富”变为现实,要靠各级干部和群众在落实责任中励精图治,创新举措,一步一个脚印抓好落实,碧水蓝天就会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