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7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A股与MSCI“合流” 投资风格和机会将巨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明年5月开始,A股将被正式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初始权重为0.73%。这意味着期初就将迎来百亿美元规模的外资流入,但对于40多万亿元流通市值的A股而言,这微不足道。相比于此,A股纳入MSCI的更大意义是将带来市场整体投资风格的转变。

  A股投资风格转变需几年时间淘汰“不适格”投资者

  至今,A股已有三次被MSCI拒绝,其主要原因是A股的监管不符合国际惯例,容易造成市场扭曲,给投资者带来较大风险。而且,如果MSCI当时接受A股,由于A股以散户投资者为主,投资风格与国际成熟市场大相径庭,国际投资者为防范市场大幅无理性波动,会要求有对冲的衍生品工具。而中国担心境外投资者可能会利用这类工具恶意做空中国市场,对此保持谨慎态度,并坚持必须先行审批。

  但是,毕竟A股是散户投资者为主流的市场,风格转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虽然以国家队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已经控制了大盘权重股的话语权,但由于经济基本面仍在筑底之中,很多大盘股的经营前景没有明显转机,使得大盘向上的动力还不足够大。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仍保有侥幸心理,况且一些前期高位接盘的投资者还未出清,这个市场生态的演进过程应该会持续数年时间。

  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投资者的舆论攻击,以及一旦监管略微让步,或者央行提供流动性,就导致部分炒作行为重新冒头的情况,就是一种反复现象。正常情况下,市场会逐步淘汰一些不能适应风格转向的投资者,逐步出清市场,而市场反复的动能也将会逐渐变弱,这是一个此消彼涨的动态博弈过程。

  中外投资风格或发生趋同现象

  海外资金和国内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投资风格会发生趋同。这并不是说国内投资者会放弃原有习惯的模式,单边转向海外投资者的投资风格。反之,海外投资者也不会沿袭国内投资风格。应该是一种相互靠拢的方式。融合的初期,A股投资者占据主场之利,海外投资者可能会更多参考国内投资风格,进行一定程度的灵活变通。这种情况其实在开通QFII一段时间之后就显现了出来,看重基本面的海外投资者采用了“持续投资,波段操作”的方式,而没有坚持采用在基本面不变的情况下持续持股的原有风格。所以国内投资者注意到了外资的“低位抄底”和“及时套现”的A股投资节奏,而且这些国外投资机构的操作还相当精准。但是,他们的基本面投资方法论并没有改变,很少去碰基本面不好的“概念股”,采取的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态度。

  随着沪港通、深港通、QFII扩大规模,MSCI纳入更多A股标的,以及增加A股比重,越来越多国际机构投资者将进入A股市场。届时A股应该会出现明显的“国际化”风格。A股投资者结构和市场力量发生根本性转变,基本接近成熟的股市。此时,国内资金和海外资金风格达成一致,市场估值水平逐渐与国际成熟股市接近。

  “漂亮50”股+“经济转型”股相应成辉

  在这个“国际化”过程中,正好叠加了中国经济筑底反弹的周期。按照可参考的先例,中国股市会出现一种“漂亮50”股+“经济转型”股相应成辉的场景。这就是A股国际化过程带来的投资机会。

  中国目前处在和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相似的发展阶段。从经济发展的阶段看,当时美国也是正在向消费升级转变,现在的中国也是如此。除此,还有一个相似点即市场环境。当年美国并购浪潮泡沫破灭后,美国证监会吸取教训,加强市场监管,客观上抑制了各种无基本面支撑的市场操纵行为,有助于扶持价值投资,引导投资者回归基本面。当前A股的监管环境史无前例地严厉,对前20多年股市中司空见惯的各种内幕消息、操纵和损害小股东行为进行查处和惩罚。投资者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接受教育和吸取教训,在投资风格上会逐渐向基本面和价值投资回归。这有利于类似“漂亮50”蓝筹大盘股得到合理估值和估值回归。

  另一个投资机会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除了蓝筹大盘股,由于中国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处于和欧美发展相似的阶段,中国出现了和美国上世纪九十年代“新经济浪潮”相似的情况。这也成为经济转型期一个更具有现代标志的投资板块。由于有美国高科技泡沫破裂的前车之鉴,中国的高技术类(包括互联网)股票会发展得更好。这些板块的发展空间相比发达市场更大,具有高速成长性。比如,人工智能(包括智慧城市)、机器人(19.230, -0.05, -0.26%)、卫星通讯、核电、新能源等方面,都会涌现出更多值得投资的标的。这种以传统大蓝筹股为基础,以高速成长和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经济股为补充的“中国组合”,必然会大放异彩,引领中国经济走上健康的新常态增长之路。(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