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廖海金
网购在为消费者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假冒伪劣食品、药品提供了隐匿空间。“关于日本那个小绿盒减肥药,别乱吃!”“微信朋友圈代购减肥药的背后”……近日,不少网友在论坛里贴出了自己在网上买“特效药”被坑的经历。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网上购物即是其中之一。然而,事必有规,尤其是网上售药,因其安全性问题,一直未被推崇。
要知道,药品乃特殊商品,事关消费者生命健康,网售药最大的软肋就是安全。线下实体药店、医院要在药品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下经营、使用,包括药品销售机构资质、从业人员资质、药品质量安全等,都有一套成熟的机制。然而,网售药品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就目前而言,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容易出现假药、滥售处方药等行为,影响药品质量安全。尤其是,一些消费者通过网络代购的方式,从海外购买的所谓“特效药”,药品外包装上面连中文说明和生产批号都没有,消费者在用药过程中靠猜、靠蒙,背后隐藏的安全风险可想而知。
虽然,网络上进行国外药品代购的既有正规的网店,也有个人的微商,但是几乎无一例外,他们代购药品的行为,都是游走在一个法律监管的灰色地带,偷偷摸摸地进行。因为这种直接从国外购买过来,没有经过国内相关机构正规检验的药品,属于典型的“三无产品”,在我国是禁止销售的。也正是因为属于从国外代购的“三无产品”,所以药品上面不可能有中文说明书,国内消费者拿到药以后,对于用法、用量,那就只能靠蒙。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在网络上通过给别人代购获利的网店、微商,鲜有职业的医务人员,他们在给购买者推荐药品的时候,往往只是根据购买者描述的症状来下单。但不同的疾病可能会表现出同样的症状,相同的疾病在不同患者的身上,又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这种依靠非职业医生(药师)来帮患者下单买药的方式,风险实在不小。轻则对患者的疾病没有疗效,耽误了正规治疗,重则不治病反致病,给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进一步而言,盲目地使用国外代购的药品,的确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例如非实地购买,未有医嘱,对药品成分、使用禁忌等不甚明了,用药风险较大。而且,因体质的不同,西方人与亚洲人在用药剂量、方法和疗程上有着重大的区别,部分药品若无相关临床实验数据验证,服用后一旦发生不良反应,在国内很难处理,特别是涉及儿童药品风险更大。
药物使用非同儿戏,有病切勿随意吃药,一定要及时就医,即使要买药,务必认准国家的进口药品注册证书,并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在此,笔者呼吁有关电商和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加强对“国外代购药品”的审核及监管力度,确保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