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河南一男子收藏酒瓶20年 建“酒瓶博物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酒重要还是酒瓶重要?在河南张文杰眼里,相比于酒,酒瓶更是个宝。20多年来,张文杰痴心收藏酒瓶,将自己的院子建成一个“酒瓶博物馆”,以此形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拥有2000多种类的“酒瓶博物馆”

  走进张文杰位于河南省濮阳县红旗路上的饭店,犹如走进一个“酒瓶博物馆”。

  一进庭院,就能看到院子一面墙上,整齐地摆放着各类酒瓶。进入饭店,200多平方米的大厅内,有两面墙都被张文杰装修成柜子,满满当当地摆放着酒瓶。他办公室的两面墙上,也被各种酒瓶“占领”。

  张文杰的酒瓶,很多都是稀奇货。比如,其中有四个青花瓷的酒瓶,上面分别写着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红楼梦,一看就是古典名著系列;十来个摆在一起的酒瓶中,人物造型分明是武松、王英、杨志等水壶人物系列;还有四个酒瓶,酒瓶上的花纹是四个美若天仙的女子,那是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贵妃四大美女;离四大美女不远处,则是梅兰竹菊组成的四个酒瓶;在柜子的最下方,还放着几个酒瓶,上面的花纹是穿旗袍的美女,那是中国旗袍系列;最引人注目的,是十对小狮子造型的酒瓶,张文杰说,那是民用蜡台系列。此外,还有十几个酒瓶,全都是龙的造型,是中华龙系列。

  张文杰说,酒瓶的种类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除了根据图案、造型分外,还可以根据材质,分为陶瓷、钧瓷、彩陶、玻璃等。自己所搜集的酒瓶中,玻璃酒瓶较少,一般都为瓷器和陶器。

  张文杰一共搜集了多少酒瓶?他没有专门统计过,但他介绍,仅从种类上说就有2000多种,如果非要说个数,最起码有3000多个。酒瓶除了放置在酒店院子里和大厅外,他还专门腾了一间房子,用于放置酒瓶。

  所有的酒瓶在他眼里都是宝

  听说过爱酒的人,很少听说过爱酒瓶的人。张文杰到底是先喜欢上喝酒还是先喜欢上酒瓶?他说,年轻时自己酒量还挺大,但现在,酒瓶在自己心里的位置更重要。

  上世纪60年代,张文杰出生于濮阳县县城北街,这里也是著名的八都坊所在地,张文杰从小就被八都坊的故事耳濡目染。他的父亲,是村里仅有的两个能攀爬上八都坊牌坊的人之一。张文杰最佩服的,还是老姥爷,老姥爷虽然只是名厨师,但讲起故事来,三天三夜不重样。街上还经常有说书的光顾,古代故事一说就是一整天。张文杰就是在听这些故事中慢慢长大。至今,他对《水浒传》里的一百单八将还情有独钟,这些人物形象,在张文杰脑子里一直栩栩如生。

  初中还没毕业,张文杰就想像梁山好汉一样闯社会。不过,闯社会没多久,他就不得不参加了工作。真正让他与酒瓶打交道,是在一家集体企业内跑业务,那时的工作就是为企业采购酒。因工作需要,他经常会到各个酒厂考察,在酒厂的样品室内,他看到了各种造型不一的酒瓶,当时就特别喜欢。但是,因为能力有限,他并没有产生搜集的念头,只是将这些酒的标签撕下来,回去后夹在本子里慢慢欣赏。

  上世纪90年代,辞掉工作的张文杰开了一家饭店,经常能看到一些吃饭的客人,带来一些稀奇古怪的酒瓶,喝完酒后酒瓶就留在饭店内。张文杰感觉到这些酒瓶扔掉太可惜,就产生了收藏的想法。从此,他就走上了收集酒瓶的道路。除了自己努力外,亲戚朋友们知道他收集酒瓶后,遇到好的酒瓶,也都主动打电话让他去取,或者直接给他送过去。

  张文杰一发不可收拾,20多年来痴心收藏酒瓶,最终成为濮阳市最大的酒瓶收藏家。

  每个酒瓶都一个难忘的故事

  对张文杰来说,每个酒瓶,都有一个令他难忘的故事。

  2008年北京奥运会,五粮液酒厂生产了水立方造型的酒瓶,有着较强的纪念意义。那年夏天的一天,安阳一位朋友给张文杰打电话,称在安阳古玩市场内看到了4个水立方酒瓶,问张文杰要不要。张文杰立即开车到了安阳,掏12元将4个酒瓶买了回来。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志、红楼梦系列酒瓶的搜集,对张文杰来说也颇费了一番周折。生产该系列酒瓶的厂家,并非是名酒厂家。一开始,一位朋友送来了“水浒传”酒瓶,过了很长时间,张文杰在废品收购站内,偶然看到了“红楼梦”的酒瓶,外观设计和“水浒传”的一模一样,张文杰知道,那肯定是个系列。后来,他在市区南海路古玩市场“淘宝”时,很惊喜地看到了“三国志”酒瓶。再后来,一位客人到饭店吃饭时,恰好拿了一个“西游记”酒瓶,张文杰非常激动,向客人要了酒瓶,以这顿饭免单为酬谢。就这样,古典名著系列搜集齐了。

  “四大美人”系列酒瓶收集也颇有意思。他曾经搜集了三个“杨贵妃”酒瓶和一个“貂蝉”酒瓶,但就缺其他两个人的,为此很是苦恼。后来,他通过和藏友交换,最终搜集齐了此系列。

  张文杰没事时,喜欢骑着自行车,在濮阳县各个废品站转悠,碰到有好的酒瓶,就会掏钱买回来。古玩市场也是他常去的地方,那里也经常会碰到不错的酒瓶。在市区南海路古玩市场,他认识了一个本家老大爷,87岁了,居住在盟城小区。老大爷是中原油田的,年纪大了准备回老家安度晚年,就给张文杰打电话,称他要卖房子,收藏的酒瓶没地方存放。张文杰立即赶了过去,买了老大爷三分之一的酒瓶。

  “这里面每一个酒瓶,都有一个让我难忘的故事,我将他们视若珍宝。”张文杰说。

  用收藏酒瓶的形式传承文化

  张文杰收藏的酒瓶中,其中一个叫“六尺巷”,是南方一酒厂生产的。张文杰说,“六尺巷”反映的其实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接着,他讲述了“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这个故事就是让我们学会宽容、礼让,可谓‘心宽则无墙’。”张文杰说。

  张文杰又向记者讲述了刘伶醉酒的故事,“我以前并不知道刘伶醉酒的故事,收集了酒瓶,才知道‘杜康造酒刘伶醉,刘伶一醉整三年’的故事。”他说。

  张文杰介绍,此前自己一直搜集酒瓶,并没有注重酒瓶背后蕴藏的文化。后来,一位老师在观看了自己收藏的酒瓶后感叹后说:“你不光是在收藏酒瓶,还是在传承文化啊!”张文杰当时一愣:“我一个搜集酒瓶的,咋就传承了文化呢?”老师就给他讲述了酒瓶背后的故事,比如,四大名著、四大美人、旗袍、中华龙等,有的是书,有的是小说,有的是服饰,有的是图腾,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张文杰一听,感觉很有道理,也特别有成就感,还不禁害羞起来。但以后再收集酒瓶时,他就有意留意酒瓶背后蕴含的故事,张文杰发现,几乎每一种酒,都与当地的文化密不可分。

  除了酒瓶外,张文杰还收藏有秤、器皿、石磨、石磙、石狮等多种现在在市面上很难看到的老物件,在他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每当听到人们的赞叹,张文杰都感到特别自豪。看着满屋子的酒瓶,张文杰也感觉这是他最大的财富。他告诉记者,很遗憾的是,水浒一百单八将,他只收集了十几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一百单八将全部搜集完毕。为此,他多次去山东郓城,都没能如愿。如果您手里有这样的酒瓶,愿意帮张文杰实现这个愿望吗?(据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