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方文煜
近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许多中国企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升级。但高速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困囿于人才的匮乏和人才成长的缓慢,与其四处招兵买马,不如自己培养更适配的人才和大脑。教育部日前的一封公函,让人们注意到,企业竞争力的培养已从“智造”悄然涌向“造智”。
5月27号教育部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关于同意设立茅台学院的函。茅台学院由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举办,系本科层次非营利性民办普通高校,定位于应用型高等学校。热衷“造智”的还有腾讯,4月6日腾讯正式发布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合作的“青腾大学”计划,旨在打造创业者乃至未来产业独角兽的“黄埔军校”。
其实从1997年,春兰集团成立中国第一家本土公司兴办的企业大学——春兰大学开始,众多企业就开始尝试办学培养自己的人才,企业“造智”的方式也经历了从与高校合作订单式办班、成立实训基地驻企培养、联合办学,最后发展到独立办学,从最初因人才匮乏的被逼无奈,到寻求企业发展的后续永动之力和社会效应,中国企业在自我“造智”的路上越发成熟起来。
企业“造智”方式花样演变
企业办大学最早兴起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于1956年1月建立的克劳顿管理学院是美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企业大学。据公开资料,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近70%的公司成立了企业大学。宝洁大学、苹果大学、德雷普硅谷英雄学院、惠普商学院等随后逐渐成为系统。
在国内,企业办大学亦早有试水。合作办班是企业尝试“造智”最多的方式,且合作的学校不局限于大学,培养高级技工的职业学校也在选择之列,且多以合作订单式办班为主。例如,近年来晋江中高职学校已累计与175家企业开展合作办学,建成221个实训基地、工学教室,开办27个企业冠名班、学历班。至今,泉州理工学院工学院的合作企业就达100多家,其中不乏有恒安集团、盈众,汇京、运通国联等知名企业。在培养人才模式上,工学院举办有“恒安班”、“盈众班”等订单班,学生毕业后,直接可以进入企业工作,无需再有实习期,直接为企业输送人才。
校企合作的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还延伸到了企业深处。2012年7月,湖北工大首期易时科技精英班开班,实行全校范围选拔学生,一年时间驻企培养,将企业作为实训基地。
联合办校谋更上层楼
当企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对人才的渴望也显得极为迫切和具有专业局限,与学校联合创办学校就成为许多对人才储备需求更大的企业的选择。2015年9月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与杭州TCL电器销售公司牵手,开设TCL猎鹰学院,专门培养销售精英。课程从大二开始逐步开设。今后,还将共建实习基地、高质量就业基地,并举办一年一度的“TCL杯营销策划大赛”。
“申通快递”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办学,成立国内第一所培养快递人才的企业大学——申通大学。建筑行业也不甘落后,2016年5月成立的河北建设集团商学院是河北省建筑业企业中首家与清华大学联合成立的企业教育机构,未来将向企业大学发展。讲师团队分别由清华大学教授和河北建设集团各类管理技术专家兼任。
独资办学势不可挡
对企业来说,“企业大学”不仅为发展提供了战略人才保障,更有实际产出,其创造的社会效应不可低估。当企业规模日益壮大,与学校合作办学既是双赢之举,但是同时也有许多局限。独资办学正成为茅台等大型企业的选择。
茅台开办大学的初衷恰是因饱受人才瓶颈的制约。当前,贵州白酒企业管理人员近期急需2万人左右,而贵州大学每年只开设一个酿造专业班,加上省内另一所大专院校开设有酿造专业,两所院校加起来每年培养出的毕业生,也不到200人,离市场2万需求仍然差距巨大。
与茅台大手笔直接独资办学相比,专业从事智能语音及语音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的国家级骨干软件企业科大讯飞办学则是走过了一个曲线发展的过程。
与“北上广”的高新企业相比,地处合肥的科大讯飞,在引进人才上又不占地域优势。这是科大讯飞这家上市公司下决心创办大学的动因,它也是国内第一家创办地方本科高校的上市公司。
2012年,在安徽省教育厅和芜湖市政府的支持下,科大讯飞与安徽工程大学合作开办了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短短4年,这所校企合作的独立学院实现华丽转身,正式升格为独立设置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成为科大讯飞独资办学的民办大学——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热潮之下分化在即
相比于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不论在实用性还是在社会评价上,都难称合格。对此,不少企业家有过抱怨。比如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便曾表示,中国的大学生并不适应吉利的发展需要;格力集团董事长董明珠更直言不讳,中国大学专业和就业基本脱节,招聘来的学生到岗后,至少要一年的过渡期。
于是,企业办大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潮流。2011年,苏宁集团、万达集团相继成立了苏宁大学和万达学院。BAT三大巨头中,百度是中国互联网行业第一家取得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的。2011年,百度学院成立。同年初,360正式成立360学院。2014年,腾讯大学成立。据公开数据,2008至2013年,中国的企业大学每年以新开236所、平均每天1.2所的速度增加。截至2013年底,中国企业大学的数量已超过两千所。中国企业500强中,约有60%成立了企业大学。
这股企业办学大潮,让很多中小企业也跃跃欲试。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赵曙明曾发表不同看法。“企业大学与内部培训中心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他指出,企业建大学需迈过办学定位、师资队伍和课程开发三道“坎”。
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院长谷来丰认为,企业大学在达到高峰的时候,增速会慢慢回落,由迅速成长到相对成熟阶段。预计在未来十年当中,企业大学的数量会超过中国现有的普通高校。企业大学整体的质量会有非常好的提升,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分化,有的企业大学会办得非常出色,可能会从内向外发展,走向市场,走向社会,比如为社会上的企业或单位提供培训。此外,企业大学也会朝在线教育的方向发展,举办越来越多的虚拟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