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苗寨 落霞恰映紫云开
苗寨在您的印象里是怎样的?竹木搭建的“美人靠”?挂满苗银的苗绣服?抑或是芦笙声频穿越洪荒的异域感?您想多了,那是您在旅游景点看到的苗寨。
在这里的苗寨流传着一个谜语:“一个老汉黑又黑,屁股烧了不晓得。”说的就是家家户户煮饭的炊具——鼎罐。火带来了炊具,带来了美味熟食,然而,也为穷山僻壤的苗寨带来了烦恼。
厅堂中,挂历上落满了一层厚厚的油尘。梁上被熏得黑糊糊的玉米棒挂满了一尺长的扬尘。围着火炕、鼎罐、草凳取暖、吃饭、聊家常的苗族人构成了苗寨特有的烟熏情结。
这个苗寨位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木杆镇漂坝村三江口社,是云南省2003年最早“易地扶贫”社。坐落在云南省东北部的乌蒙山之中,平均海拔1900米,与云贵高原延绵相连。
5月中旬,受高山气候的影响,山里夜晚气温十几度,129户苗族老乡要靠烤火取暖,上山打柴成了每天日常。包括82岁的苗族阿婆吴德英也不例外,每天要走5里山路,到山上捡柴,囤积柴火。她说,高山气候昼夜温差大,一家人烤火、煮饭,每天最少要用5斤柴。这些年,社里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剩下的只有妇孺老人在家。老伴去世早,媳妇要忙农活、照顾孙子孙女,打柴的事就落在了吴阿婆身上。打柴不仅会有熊出没的危险,烧的柴火烟子大,让她的视力也下降许多,洗件白衬衣还没干就变成黑黄色,扬尘四起,脸上也是烟熏火烤色。用火成了社里最大的隐患,前年五月间,社里的娃娃在柴房附近玩鞭炮,她和社里的老年人眼巴巴地看着烧掉了两间房。
交通是这里又一隐忧。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对孩子上学和老人就医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前些年,阿婆的孙子在木杆镇读小学,每天都要走13公里山路上学,可苦了孩子。生病看医对山里人来说是最困难的,小病要跑几十里,大病要跑上百公里。
辛苦了一辈子的吴阿婆已经20年没有下过山了,由于山路崎岖颠簸,交通工具多以摩托车为主,80多岁的人了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外面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她已经渐渐模糊了。
2003年吴阿婆在电视上看到了天然气灶,按下开关,蓝色的火苗就在清洁的灶台上跳动,让她觉得很神奇。托人下山打听价格才知道社里没通气,用不了。从此,“天然气”在吴阿婆心里留下了神圣的印象。
辛苦了一辈子,她渴望在有生之年用上天然气,也渴望社里修上宽阔、平坦的水泥公路,通上公共汽车,免去坐摩托车的颠簸惊吓。
石油勘探 邂逅最美民族风
5月初,长宁西区块双龙-罗场页岩气勘探进入了云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宜宾市境内,1400余名石油人热火朝天地投入了紧张的施工中。
这些物探人来自祖国大江南北,曾在新疆、东北、陕西、海外留下过勘探足迹,有着丰富的勘探经验。为了寻找“油龙气凤”,他们远走他乡,一干就是半年甚至更久,过年过节也不休息。
贺斌的家乡在河南,是项目的测量主管,为了支持这片油气勘探建设,他在重庆找了对象安了家,却把父母留在了老家。刚成家的时候,好几次回家他都拿着家门钥匙忘记了自家楼层。
任健是GPS流动小组长,他的小组常常深入无人区、悬崖峭壁的山上测点,山上荒无人烟,干蚂蟥、草爬子、蛇、野猪时常威胁着他们的健康和生命。中午就着山泉吃干粮,晚上还要下山找住宿,由于山高林密,悬崖绝壁众多,每到下雨,他们就无法下山,只能裹着湿漉漉的衣服猫在溶洞下等雨停,等路干。
5月21日,彭刚带领的测量组进入了这片苗寨,2017SL13线正穿苗寨。苗家老乡正在农忙,第一次看见石油人。他们围上去和测量员工亲切交谈,得知是石油人来社里找页岩气勘探时,他们奔走相告,苗寨霎时沸腾了。
苗寨就要飞出金凤凰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社里。他们捧着牛角盛满佳酿,以苗族“拦路酒贵宾礼”的方式飞歌敬酒欢迎远道而来的物探人。
苗族老乡用土豆、玉米、耙耙菜,还有过年过节才割一块的腊肉招待了这些他乡异客,还为他们装扮上锦绣斑斓的天轮礼服。
石油文化跟苗家文化在这一夜对接了,物探人被山寨的贫瘠撼动了,融化在苗家淳朴好客的热情中。苗寨老乡第一次听说了来自祖国各地的石油故事。
次日物探人要远行,临行前,朱社长再三挽留,听说物探人还要再回来,他拉住测量人彭刚的手,希望社里的年轻人到物探队打工,能够帮助家乡的发展尽一份绵力。
朱社长和那些如吴阿婆一样的老人们,他们很少走出大山,没能亲身感受到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他们渴望改变贫困的面貌,渴望过上富裕的生活!
从未有过的责任感在彭刚的心里升华,他,眼眶湿润了。
页岩气开发力借“一带一路”东风
“开发万分之五的清洁能源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是建设天蓝地绿、亮亮堂堂,和平和谐地球村的根本途径。”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加快设施联通”平行主题会议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刘振亚这样说。
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和管理着50个油气投资项目,由于当前页岩气开采技术更加成熟,以清洁低碳、智能高效,各国共同打造绿色低碳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为主要特征的能源革命正在蓬勃兴起,也为页岩气的高效开发力借东风。
今年4月,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胡文瑞在川南地区页岩气开发一线调研时向外界透露:“四川盆地页岩气开发技术已经成熟,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建设十分成功,这为川南地区100亿立方米页岩气年产能创造了良好条件,川南地区将成我国最大的页岩气生产基地。”
2017年,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勘探开发脚步继续从长宁西区块双龙-罗场出发开启了剖面长度1018.48千米,炮次工作量11486的二维地震勘探,其“触角”伸进云贵高原,开启了四川盆地页岩气勘探历史上最艰辛的一段里程。
长宁项目多年勘探受制于山地地表地形起伏剧烈、切割厉害、植被茂密、地表出露岩性复杂、软硬两极分化大、断层多、破碎严重,是导致钻井难度大、单炮信噪比低、目的层反射能量弱的主要因素,与非山地地质构造相比,山地地质构造更加“多变”,加之页岩气埋藏深度在3500米-4000米,与美国1000米左右的浅层页岩气相比,勘探开发难度非常大。
八年来,中国石油在四川盆地页岩气示范区内打成了我国第一口页岩气井威201井并压裂出气,突破了出气关;打成了我国第一口页岩气水平井威201-H1井,突破了水平井钻井和大型体积压裂工艺技术关;打成了我国第一口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页岩气水平井宁201-H1井,突破了页岩气商业开发关。截至2016年8月,建成了25亿方年生产能力,超额完成示范区产能建设任务。“十三五”后四年动用埋深3500米以浅区块,2017至2020年计划新开钻井1000口、新投产井605口,2020年产量将达到100亿方。
目前,宜宾珙县、筠连县、高县等地4.5万余户城乡居民直接用上了页岩气,页岩气同时也已进入宜宾市主城区居民家庭。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三江口苗寨也将在页岩气勘探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下,用上梦寐以求的页岩气,圆吴德英阿婆他们祥和、富裕的安居梦!
后记:
在物探人进苗寨的这一天,朱社长的内心澎湃了。改革开放近40年来,国家在经济、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朱社长眼看着山外的世界经济快速增长,他心心盼盼地希望国家大中型企业能够为山高路远,土地贫瘠的山寨引来金凤凰,改变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的面貌,这个初夏,物探人的到来,让他看到了致富的曙光。于是他们渴望远方的客人留下来,留下来……
(刘春梅 刘天狐 张羽 朱文正 喻江 陈庆军 王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