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伞企国际市场的自主品牌之路,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启,走出了梅花、季节风、雨中鸟、雨丝梦等多个品牌。业内人士指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伞企自主品牌的国际之路,要转变思路,尤其是在营销渠道及方式的选择上。
■ 曾小凤
近日,记者从雨中鸟(福建)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获悉,该公司近期收购了意大利品牌“VIVA”,并在今年的广交会上首次亮相,吸引了不少客商的关注。该公司总经理王翔鹏告诉记者,该品牌是意大利一枚较为高端的品牌,公司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助力自主品牌在国外获得新发展。
事实上,本土伞企国际市场的自主品牌之路,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启,走出了梅花、季节风、雨中鸟、雨丝梦等多个品牌。业内人士指出,在新的市场环境下,伞企自主品牌的国际之路,要转变思路,尤其是在营销渠道及方式的选择上。
收购新品牌伞企自主品牌新尝试
作为以代工国际订单为主的东石伞企中的典型代表之一,雨中鸟很早就意识到品牌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要走得更远,就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从2012年起,雨中鸟就开始在国外推广“雨中鸟”自主品牌,而这次收购“VIVA”,对雨中鸟来说更是自主品牌国际之路的一次升级。
“我们去年开始筹备收购VIVA,今年4月份正式推出,目前在俄罗斯市场已经可以看到相关产品。6-7月,我们也要在海外的主要市场全面推出。”王翔鹏表示,公司将VIVA按消费群体划分为四大类别,分别为商务、女性、生活、户外,希望从产品上进行突破。接下去,原有的自主品牌将成为辅助性品牌,而VIVA将会是公司主打的国际品牌。
“提前进行品牌布局很有必要。”王翔鹏指出,伞业要发展一定须要在国际上打出自主品牌。这是因为,一方面,国内竞争激烈,浙江伞在国内占据更为主导的地位,要在国内做出成绩任重而道远;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伞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人工成本的上涨以及环保要求的不断提升,产业转移是必然。事实上,雨中鸟早在多年前就已经在埃塞俄比亚设立工厂,去年还新增了孟加拉的工厂。
晋江市恒溢雨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余表示,在人工成本及大宗原材料上涨的环境下,外销代工加工费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且风险因素增加。大企业有能力主动走出去,推出自主品牌是最好出路,否则以后的压力会越来越大。
佳乐美洋伞有限公司事业部经理洪金宝指出,现在是进军国际市场的良好时机,一方面,整体市场回暖,另一方面,台湾的一些厂家均在进行转移,很多的订单都下往福建,而定位一向较高的东石伞企更容易抓住机会。
“东石的伞具企业长期接代工外单,对于国外产品的需求能做到相对准确的判断,同时企业的生产模式及供应链方式也符合国际需求,在产品品质上没有问题,缺乏的就是品牌。这些大企业的条件东石都满足,现在不做的话,以后就没有机会了。”王有余如是说,他对雨中鸟收购外国品牌的做法表示赞同,在他看来,直接收购国外的品牌大大缩短了自主品牌打开国际市场的时间。
品牌国际自主之路还需多方面支撑
“十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在国际市场进行品牌推广,打造自主品牌。2003年,梅花伞进军欧盟市场,2006年在国际市场推广的自主品牌,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这条路一直走得很不平坦,遭受很多挑战。” 梅花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卿泳说,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国外品牌自我保护意识强;另一方面,市场环境及消费者群体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在王卿泳看来,收购国外的品牌并不能从根本上起到多大的作用,除了真正被消费者认可的雨伞品牌之外,其他品牌都是一样的,消费者不会因为这是国外的品牌而给出更高的议价。而优秀品牌是稀缺的,一般情况下不会卖,所以能买来的不见得一定好。王卿泳认为,“收购国外品牌需要很多资金投入,没买之前企业与一些客商是良好的上下游关系,买了之后,就会在下游与他们成为竞争对手。这就要有所牺牲,这种牺牲可能是订单减少,也可能是成本增加。”
王卿泳指出,收购一个国外的品牌再包装,这一套只在国内适用,国外有国外的方式和文化,不是简单地把品牌买来就好了。这就如跨国并购,不是简单地把控股权买回来就完了,还要充分考虑管理层、企业文化、市场文化、当地接受程度及当地的经销商是否还愿意继续跟这个品牌做生意等问题。
“很多国外的代理、品牌方或运营方在行业有自己的圈子,比如只跟什么人做生意,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换一个新品牌没那么简单,让他们接受的方式是沟通,契合他们的需求。”王卿泳表示,这种方式在之前已经被很多前辈证明过并不那么容易。除非是品牌拿下来之后,背后的营销队伍一起带过来,否则只有“形”而无“神”,这种方式跟推广自己的品牌老一套方式没有区别,只有采取新的方式才更容易成功。对此王有余表示认同,他认为,收购虽为不错的方式,但要让客商认可新的持有人,这跟营销体系和营销方式密切相关,需要提供可说服的战略思维,除了东西好卖之外,要有针对性的营销推广。
洪金宝认为,收购国外的品牌更适合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更容易带来成效,而中小企业资金如果不够雄厚的话反而容易被其所累,另外,品牌的定位也要充分考虑,在他看来,大众化的东西会更容易推广,定位过于高端的话,虽然附加值高但量有限,且企业要充分评估自己的产品是否能支撑起那么高的定位,否则会降低品牌的价值。
(来源:晋江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