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日前召开的2017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京交会)消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公立医院将建立欧盟首个中医诊疗中心。这是中国在欧洲开出的首张中医“处方”,也是中国服务“走出去”的最新案例。
在本届京交会上,共达成国际签约项目55个,意向签约额137.3亿美元。来自96个国家和地区的7.2万人次客商参展参会,聚焦科学技术、互联网和信息、文化教育等服务领域,探索国际合作的机遇。京交会也成为中国服务业开放成果的展示窗口,渐次引进来,大胆走出去,中国服务丰富着世界体验。
服务贸易额世界第二
与有形商品贸易一样,服务业的跨国流动也早已稀松平常。世界贸易组织(WTO)界定了服务业12大领域,包括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金融服务,旅游及旅行相关服务,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健康与社会服务,教育服务,分销服务,环境服务及其他服务。
覆盖这12大领域的京交会,是全球第一个专门为服务贸易12大领域搭建的综合交易平台。会议由商务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自2012年起在北京共同主办,如今规模巨大、人流涌动的京交会成为日益繁荣的中国服务贸易的缩影。
这种景象与中国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密不可分。
北京市是全国首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2016年北京服务业增加值近2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80%;服务贸易总额预计达1450亿美元,同比增长10%以上。在金融、旅游、文化、健康医疗、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等领域的10种新业态基础上,2017年北京市还将继续推出新一轮服务业扩大开放措施。
不仅是北京,去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在天津、上海等10个省市和哈尔滨、江北等5个国家级新区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在行业开放布局上,中国提出放宽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放开会计审计、建筑设计、评级服务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同时推进电信、互联网、文化、教育、交通运输等领域有序开放。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885.6亿美元,占比达70%,同比增长14.7%;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投资占比超过70%;服务贸易总额达到6575亿美元,规模居世界第二位。
全球盯上中国“潜力股”
实际上,2000年至201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长近11倍。商务部预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将达到1万亿美元以上,占全球服务贸易比重达10%左右,到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服务进口国。
在2017京交会主旨论坛发言中,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介绍,2016年中国市场吸纳了近1/10的全球服务出口。“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服务业投资超过300亿美元。未来5年,中国预计还将从全世界进口超过2.2万亿美元的服务。
步入发展快车道的中国服务贸易让世界感受到巨大潜力。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向中国伸出橄榄枝,希望分得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一杯羹。本次京交会特设巴西展区、德国展区、日本展区、巴哈马展区、南太平洋国际展区、世界贸易网点联盟展区等10个国际展区,还有赴泰投资新篇章、“爱尔兰:中国在欧盟最为理想的服贸合作伙伴”“在西班牙服务行业的商机”“立足瑞士—瞭望欧洲”“哥伦比亚服务行业环境与机会”等几十场境外国家和地区专题活动。
“中国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们特别看好中国的旅游市场。”巴哈马联邦驻华大使保罗·安迪·戈麦斯说。巴哈马位于加勒比海,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色和良好的人文环境,“我们希望能有更多中国人到这里旅游和工作。”
服务领域不断在拓宽
智慧家居系统、医疗服务贸易、电竞产业、数字创意……在京交会参展商中,走在技术创新风口的中国服务业企业比比皆是。世贸组织服务贸易及投资司司长哈米德·马姆杜用“惊人的速度”来形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
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的服务进口带来了巨大的服务贸易逆差。与货物贸易长期处于顺差相反,中国服务贸易从2013年至今连续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逆差。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倪月菊指出,尽管中国技术服务、维修和广告服务等高附加值领域出口快速增长,但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贸易仍占中国服务贸易的主导地位。我们要努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加快发展高附加值服务贸易。
另一方面,全球服务贸易的环境也引发忧虑。
房爱卿表示,随着全球经济深度调整,服务领域的规则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新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加速形成,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和投资规则演变滞后。开放与合作,成为各国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必然面对的共同话题。
数据显示,2016年,世界服务出口4.77万亿美元,占货物和服务出口之和的比重升至23.5%。服务业投资占全球直接投资存量的比重超过60%,服务业跨境并购占比超过50%。
李西林认为,服务出口占全球货物和服务出口比重提升反映了服务全球化深入发展是大势所趋。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驱动下,服务的可贸易性增强,同时服务贸易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房爱卿强调,历史机遇来临之际,应当坚持开放、合作、共赢的道路与方向,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大愿景出发,从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的深刻使命出发,携手创造未来。(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