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栋 职员
据报道,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发布消息称,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任务之一,降低企业杠杆率进展顺利,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中国债务风险总体可控。(5月25日《人民日报》)
去杠杆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目前业界的共识是,我国当前总体债务规模和杠杆率水平并不高,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从我国当前分部门的杠杆情况看,企业部门杠杆率较高,风险相对较大,应该成为去杠杆的重点。因此,在去杠杆的任务中,有效降低非金融企业杠杆率,是当前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的关键。
现在看来,降低企业杠杆率进展顺利,并已取得初步成效,这是一个好兆头,令人欣慰。但需要指出的是,加杠杆容易,去杠杆则很漫长。有例为证,在去年“三去一降一补”的五个主要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和补短板等四个方面都已经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唯有去杠杆却表现得不太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底,我国国有企业负债总额升到87.6万亿元,同比增幅接近11%,其中地方国有企业负债总额同比增长12.5%。由此可见,国有企业总负债占GDP的比重不降反升,无形中增加了去杠杆的挑战。这说明,降低企业杠杆率不能满足已有的“初步成效”,而是不容乐观,依然任重道远,需要咬定“降低”不放松,努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强风险防控能力。
如何有效地降低企业杠杆率?毫无疑问,在一系列综合措施中,深化金融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发挥好这两大基础性改革的作用是“当头炮”。其中的关键是要做好顶层设计,以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采取一揽子综合性措施。一方面,市场化、法治化的方式,就是在降低企业杠杆率的过程中,尽量减少行政性、指令性干预,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违法必究。另一方面,深化国企改革,加快“僵尸企业”的清理整合,强化企业自身财务杠杆约束,合理安排债务融资规模,有效控制企业杠杆率。优化融资结构,既要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又要加大股权融资力度,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同时,要以问题为导向,与时俱进,开出综合性药方、打好组合拳,既要积极,更要稳妥。既要降低企业杠杆率,也要防控银行风险,做到科学、有序、有效地降低企业杠杆率。
总之,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偏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成长中的烦恼”。要消除这一烦恼,化解债务中隐藏的风险,不能满足于“初步成效”,而是需要正视现实,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保持定力,久久为功,通过关键性基础改革和其他综合举措的推进,寻求取得更大的成效,把债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