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田间技术鉴定验收会”在新都恒丰蓝莓园举行
●专家组田间测产
●专家组查阅讨论蓝莓技术资料
本报讯(记者 邹元春) 5月13日,由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中国经济林协会树莓蓝莓分会、四川省科技厅、成都市新都区农村发展局组织的“蓝莓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田间技术鉴定验收会”在成都市丰欣蓝莓种植有限公司隆重举行。
参加本次鉴定的专家组成员有农业部小浆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亚东教授,中国蓝莓品种资源与栽培专家、大连大学王贺新教授,四川省小浆果研究专家、原四川省农业厅高级农艺师冯永德,中共四川省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产业处曾世忠副处长,成都市农业委员会姚光贵副主任。专家组现场调查了产量和品种特性,查阅了相关技术资料,并形成了权威的验收意见。
专家组首先肯定了课题组在品种筛选上的科学性,认为课题组筛选出了适合成都种植的南高丛品种密斯提、绿宝石、奥尼尔、巴尔德温等一批好品种,实现了早中晚熟配套,延长了蓝莓的鲜食期和采摘期。其次是肯定课题组在蓝莓种植研究中形成的一批核心技术的先进性和实用性。这些关键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定植第3年丰产的目标。
专家组还认为,当天的田间测产结果真实有效。亩产突破1426.2公斤这一新纪录的诞生,也是迄今为止自我国上世纪80年代引种蓝莓以来首个蓝莓种植技术上取得的突破性研究进展。
新都“蓝莓高效栽培集成技术”课题,由西部蓝莓首席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董顺文研究员带领的蓝莓研究团队和成都市丰欣蓝莓种植有限公司共同承担。该课题核心技术的科技创新包括“蓝莓品种引进与筛选研究”、“蓝莓土壤改良技术”、“蓝莓水肥一体化应用技术”、“蓝莓生态防草技术”、“蓝莓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蓝莓修剪技术”等。即把蓝莓种植地区的气候、品种筛选、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和病虫、草害进行综合研究对比试验,在种植技术上创新,种植不到3年就取得了这一高产成效,种出来的蓝莓口感好、果型大、甜度高、产量高。这一技术成果的创新,为南方蓝莓产业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也为未来培育出南方新蓝莓品种奠定了牢固基础。这一技术成果的诞生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可以广泛推广应用于南方盆地、丘陵和山地,使用这一技术成果可以提升南方蓝莓的品质和口感,产量翻一番。
这一成果的诞生,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于企业的典范,四川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与成都市丰欣蓝莓种植有限公司通力科技合作,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田间地头,与业主紧密合作,联合技术创新,企业以种植“安全、生态、优质、健康”蓝莓为己任,在生产管理上创造了两大特色,一大特色是全田土壤改良,实现有机质栽培,在丰欣蓝莓园里土壤有机质达到50%以上。第二大特色是精细化管理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在管理上首先做到技术标准执行到位,资金投入到位。四川小浆果研究专家冯永德认为,产量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在蓝莓种植技术管理到位的基础上,科学地利用好天时地利,适时防治病虫害,适时抗旱保水,适时科学修剪等。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农业部小浆果产业技术体系全国蓝莓首席专家、吉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李亚东教授。李教授说,我到过全世界不少蓝莓产区,也见证过许多高产蓝莓现场,像今天这样高产的蓝莓还是第一次,这样的集成栽培技术和蓝莓产量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也可以说是世界的第一。根据现场验收情况来看,选育的密斯提、绿宝石、莱格西、巴尔德温等四个优良品种适宜成都地区发展,研发的配套技术可行、有效,建议在成都和西部地区推广应用。
国家林业局蓝莓产业发展协组首席专家、中国蓝莓品种资源与栽培专家、大连大学王贺新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新都“蓝莓高效栽培集成技术”课题是成熟与成功的,蓝莓产量这么高在全国都是一个样板。特别是蓝莓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和口感都很好,密斯提蓝莓的糖含量14.5%以上,奥尼尔蓝莓的糖含量15.0%以上,绿宝石蓝莓的糖含量在15.5%以上。这样的品质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西部蓝莓首席专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董顺文研究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恒丰蓝莓园创造高产奇迹,成功的关键在于科技支撑,科学栽培,精细管理,土壤改良到位,高效栽培集成技术的有效应用。该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到四川及西南地区蓝莓产业发展。蓝莓产业是精准扶贫很好的产业,蓝莓产业化将促进我国高效农业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