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才云 职员
5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派出10个督查组,就有关地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情况开展实地督查。本次实地督查是“放管服”改革专项督查的第二阶段,在前期全国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自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地推进“放管服”改革重点工作任务进展情况,兼顾地区分布,选取北京、辽宁、黑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云南、陕西等10个省(市)开展实地督查,详细了解当地“放管服”改革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总结改革成效,发现典型经验,深入查找问题,听取进一步推动“放管服”改革的意见建议。(5月8日新华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转变政府职能的“当头炮”,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在各领域全面推进,有力地推动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进程。
这4年多来,国务院部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提前两年完成削减三分之一任务;全面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取消269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目录清单,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清单取消320项等等,行政审批权在“砍砍砍”声音中不断“瘦身”,简政放权力度之大,在各项数据中得到充分体现。
最值得肯定的是,各地各部门按照国务院要求,于2016年底全面落实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并全部上网公布,规范了权力运行,厘清了部门权力运行边界,部门承接了应该承接的行权,取消了不该行使的权力,同时,一批可有可无的审批事项被取消,一些可盖可不盖公章的奇葩证明被废止,行政权力运行更加顺畅。
但不可否认的是,有的部门在提供优质服务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比如最近报道的“丁义珍式矮窗口”“3米高的路牌”“2米高的举报箱”“不动产登记中心每天只办50个证”等现象,暴露出一些地方的相关部门在为民服务方面质量不高、服务态度不端正等情况,让“放管服”改革在“最后一公里处”打了折扣。此外,有些权力该下放的没有下放到下级部门,同级部门间该协作的还没有达到精诚协作程度等问题,降低了办事效率。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改革的成效如何,有没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主体能否顺利进入市场,办证办事是否高效顺畅,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不高兴等等,这些都不能由各地各部门“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还须深入基层部门和群众中,以督察为手段,检验“放管服”改革客观效果。
动真格是督察责实的重要法宝。近日,国务院办公厅派出10个督查组,由国务院办公厅统筹协调,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商总局等部门有关司局和国办督查室负责同志带队,选取北京、辽宁等10个省(市)开展实地督查,明确要求,对各地积极探索创新、敢于动真碰硬的典型将进行表扬,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抓好整改,对敷衍塞责、延误改革、整改不力的要进行严肃问责。本次督察组规格之高,作风之深入,纪律之严明,足以见得国家对“放管服”改革督察工作的重视程度,显然也可以预见其效果。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对于“放管服”改革落实得好的地区和部门来说,督察能够将典型经验和好做法推广到全国各地,这是担当、智慧的体现;同时,对于落实执行不到位的地区和部门来说,其实这也是一个整改提高的重大契机,通过督察组组织群众座谈提问题、督察组查找问题、实地检查发现不足、暗访找问题、媒体曝问题等途径,帮助找准“放管服”改革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倒逼地方和相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对照先进,缩差补短,并强化落实到“放管服”各项具体工作中,以最终达到国务院要求和人民群众满意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