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09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三河马场:旅游业成推动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周旭友 许健

  青山环抱、绿水长流、连队秀美……这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农垦三河农场的真实写照。随着近年来农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借着好山好水,该场充分发挥当地的民俗、文化等品牌优势,依托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富民强企之路,成为农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依托自然资源发展旅游

  优美的自然风光是发展旅游的先决条件。三河马场土壤肥沃,水草丰美,野生动物种类繁多,西北部生长着次生的白桦、山杨混生的阔叶林,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蕴藏着无限的开发潜力。

  三河马场最新开发的原生态旅游景点大力山景区,位于根河桥以西10公里,北与亚洲第一湿地隔河相望,属于三河马场第二生产队辖区。这里怪石嶙峋,山清水秀,天然的草场上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牛羊。正印了民歌里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处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和野营的天然大氧吧。

  谋划农场新篇推出精品

  针对农场搞旅游开发缺少规划、设计、营销等方面人才的突出问题,三河马场通过巧借东风、外出培训等方式解决在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缺少人才的难题。一年来,农场成立了旅游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外出考察、游说,宣传三河马场旅游开发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支持。同时,农场先后组建了三河马故乡旅行分社、额尔古纳三河马协会、申报了“内蒙古三河马”地理商标,进一步完善了旅游产业系统化的日常经营管理及人、财、物的配备。

  凭借文化底蕴打造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业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只有将旅游与文化紧密结合起来,旅游产业才有旺盛的生命力。三河马场以马为切入点深入挖掘马历史和马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魅力。事实上,1980年以前,农场就以培育三河马为主,马匹远销国内外。为了将这段马文化展现给世人,农场建立了三河马科技博物馆。博物馆主要由实物、模型、图片、文字资料等组成,分为五个展区,总面积360平方米。在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三河马场将马文化、农垦文化深深根植其中,填补了我国马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项空白。

  为了将农垦文化和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三河马场在第六生产队利用现代农业大型机械和自然生态农田相结合,开展了特色农田观光体验游。2016年3月,三河马场在第五生产队建设了“库里乔维生态采摘园”,总占地70余亩。采摘园内主要种植了西瓜、黄瓜、西红柿、香瓜等16个品种,都是纯天然的有机食品。7月底,采摘园还增添了餐饮服务,形成了集农产品生产销售、观光采摘、特色餐饮于一体的农业园区,使其成为了旅游沿线的重要景点。

  举办特色活动提升美誉

  没有活动旅游就会缺乏活力,三河马场深入挖掘马文化传统,结合自身的农垦文化底蕴而举办的“三河马竞赛”、“采摘园开园庆典仪式”等特色宣传活动,经过广泛的宣传推广,使三河马场旅游品牌享誉区内外。

  2016年5月,三河马场成功举办首届三河马竞赛,农场在多家媒体、网络上进行深入报道,在呼伦贝尔市引起强烈反响,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如今的三河马场,旅游业正逐步成为农场战略性支柱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三河马场从事旅游餐饮、住宿和家庭游接待的达60余户,旅游总收入达1600余万元。下一步,农场将围绕“三河马的故乡——三河马场”主题农场的整体思路,逐步形成旅游产业框架,借助马文化、民俗文化的品牌影响力,探索发展原生态商务、休闲产业集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