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文志
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对于保证企业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它不仅给企业带来许多商机,也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的企业竞争是文化、形象、品牌的竞争。为适应新的形势,企业领导层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企业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认识在当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推动企业发展的驱动作用。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存在着表层文化和深层文化。在表层文化中,令人赏心悦目的厂貌,会使广大职工置身于一种精神愉快的氛围中。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职工会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就会自然产生自觉性和主动性,其结果必然会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精神、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 作为企业文化的深层文化,对企业起着决定作用。企业精神是职工的精神动力,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更是企业兴衰的制约因素。如果一个企业的职工队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那么可以说这个企业就存在着潜在的发展优势,职工科学文化程度高,就会不断研究新工艺、新技术,就会不断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产品就会不断更新换代。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企业间竞争会愈来愈激烈,而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如能适应、满足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企业就能生存、发展、前进。否则,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失败,甚至消亡。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氛围,让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和作用。泰勒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物本管理”理论,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企业员工被看作是企业这一机器中的零部件,把人看作物一样管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了新的“人本管理”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主张不能把员工单纯地看作是让机器运转起来的零部件,企业员工的价值在于他们是企业最大的资本、资源和财富,是企业可以长久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核心支柱。通过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使企业其他资源发挥最大化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的理论,对于“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的确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企业中认识员工的价值,加大对提升员工能力的投入,重视人的资源性管理,已经成为许多优秀企业成功的法则。
将企业打造成学习型的组织是建设企业文化的成功途径。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企业与外资企业直接的竞争日益激烈。影响竞争成败的因素有很多,但人力资源水平的提高已成为企业制胜的关键一环,是竞争中影响成败的最具决定性的因素,这种认识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全面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科学技术文化的学习,丰富员工的内心精神世界,引导员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人力资源综合实力,是在竞争中最终获得胜利的法宝。企业要致力于通过循序渐进地学习来掌握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变化,在掌握科技知识的基础上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注重跨地区、跨国家科技、文化的融合,兼收并蓄,从根本上提高员工整体素质,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
塑造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公司从上到下,各个部门的共同参与。同样,企业文化对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来看,并不是最直接的动力,但却是最持久的发展动力来源。资金与技术优势、产品与服务完善、企业决策的正确与否都依托于企业的文化,有了被认可的企业文化,中小企业就可最大范围地整合社会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企业理念是企业的最高意识形态,是企业的精神核心。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构建企业理念作为不断增值的精神和智力资源去做。让职工自觉地把理念由一种心态转化为一种行为习惯,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用文化规范企业行为、职工行为的重点,是企业文化建设由浅入深的切入点,也是企业文化建设成效大小的关键点。因此公司坚持持之以恒的理念教育,同时在理念的贯彻进程中,坚持理念是随着企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和企业理念是可以重塑的观点。坚持企业理念的建立与实践与时俱进的新观念的转变相结合,与企业新体制建立提出的思想观念、管理、技术创新的要求相一致,最终达到服务并推动企业生存发展的目的。
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一要注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互相依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要把握二者不可偏废,更不能互相替代的原则。坚持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亚文化的定位,坚持职工政治理论教育的独立性,不用企业精神文化替代。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的原则,在二者结合上,企业把企业文化的目标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势任务教育相结合;企业文化的岗位形象塑造与职业道德建设相结合;企业文化的创新教育与群众性合理化建议相结合;企业文化提倡的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个性与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的做法相结合;把企业理念为核心的共同价值观教育与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相结合。两者互相渗透,优势互补,不仅能拓宽思想工作的思路,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更能促其紧贴生产经营。
(作者单位:国网元宝山区供电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