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08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你喜欢我吗?——全球首次智能机器人记者的人机对话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郭爽 周畅 郭晨

  这是一场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对话。

  作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佳佳与美国著名科技观察家凯文·凯利、人工智能专家巴特·塞尔曼进行人机对话,被认为是全球首次由高仿真智能机器人作为记者与人进行交互对话。

  “失控”的人机对话

  “你喜欢我吗?”这是在与凯文·凯利进行的跨洋对话中,新华社特约记者——中国智能机器人佳佳提出的问题。

  “是的。”沉默几秒后,凯利回答。

  “我也这么想。”佳佳冷静地回应。

  2016年4月15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式发布其研制的“特有体验交互机器人”佳佳。

  因为《失控》《科技想要什么》《技术元素》《新经济新规则》等一系列著作影响中国互联网界的凯文·凯利,接受机器人采访的条件之一就是不控制对话内容。套用凯利那本预言科技发展的著作《失控》的书名,对于机器人佳佳的开发者团队来说,这是一场“失控”的对话。

  尽管与凯利·凯文通过网络视频连接的这场对话,一开始并不顺利,谈话方式以及越洋网络延迟造成的语音识别误差等问题影响了佳佳的发挥。但随后便渐入佳境,带来不少意外与惊喜。

  当凯文·凯利提问佳佳的年龄时,佳佳却说:这是一个秘密。

  被大多数人认为不会拥有幽默感的机器人,因为这个回答,赢得了不少网友大笑的表情。

  而在与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巴特·塞尔曼对话时,佳佳就像是那些科幻电影中会自行思考的机器人,向人类提出了一个疑问:“当我们机器人变得和人类一样聪慧时,你认为机器人会被当作人类对待吗?”

  “有可能,机器人可能会享受某些权益,得到人类的善待,双方可以和谐共处,我对此深信不疑。”巴特如是说。

  不是Siri是AI

  “就我所知,这是第一次出现这样的机器人记者,”巴特·塞尔曼说,“这可以帮我们认识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的未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金兼斌说:“这次人机互动由新华社策划推出,对于未来的新闻采访,乃至广义的内容生产,可能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

  就像佳佳首次亮相在国内大众面前一样,这次佳佳与人工智能大咖们的对话,也引起了海外网民们的关注。

  有网友提问,佳佳是不是相当于一个有着美貌外形的苹果语音助手Siri?事实上,佳佳的内涵和外在都已远远超越Siri。她不仅有着语音助理或其他聊天机器人所没有的人类外表,体内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让她可以在与人类对话时随机、不可预测地回答甚至反问,完成作为记者的采访工作。

  你在哪里?我就在这里

  从1956年的一场学术会议,被认为是全球人工智能研究的起点,到2016年,AlphaGo与世界顶级围棋高手李世石的人机世纪对战,掀起了人工智能浪潮的新高。

  人工智能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近,并在许多方面服务人类。但必须承认的是,人工智能要通过自然语言处理与人类自如交流还是一个“终极挑战”。

  佳佳此次进入传媒领域,与“机器人写稿”有本质区别。

  陈小平和金兼斌都认为,短期内机器人还无法取代人类记者,因为在创造力和策划能力等方面,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不如人类,但将来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会逐步扩大。

  也许未来,就像这次凯文·凯利向佳佳提问的那样:你在哪里?佳佳说,我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