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小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副秘书长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雄安新区的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对其规划和前景进行梳理、解读和研判,有助于进一步把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建设,具有哪些重大意义?存在哪些难点?如何建设?这些问题成为当前舆情关注的重要焦点。
一、雄安新区的战略意义需要统一认识
社会各界对雄安新区设立的战略意义有一些认识,但认识还不够充分、不够统一,不够全面,需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科学解读。雄安新区的战略意义主要表现为:
(1)从战略意义上看,雄安是千年大计,雄才大略,安定天下。(首句黑体)设立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非首都功能、探索新模式、优化空间结构、培育增长新引擎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必将使北方地区有发展的高地。中国北方缺少像深圳、浦东这样的高地,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将带动大半个中国的发展,其辐射力和影响力非同凡响。
(2)从五大理念上看,雄安新区的建设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样板。(首句黑体)要深入梳理和解读雄安新区的战略背景。目前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许多改革很难推动,特别是五大发展理念的落实缺乏承载和支撑;雄安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发展空间充裕,是开发的处女地,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雄安可以作为很好的试验田。如何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应该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
(3)从现实需要上看,雄安新区是疏解非首都功能、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代表了党中央对现实与理想的有机结合。(首句黑体)以现实情况看,中央对北京的城市病问题及其功能疏解,实际上早就看到了问题,提出的各种方案,但仅仅疏解部分低端产业或低端市场,效果并不突出,并不能达到真正疏解非首都功能、减少首都城市压力、破解城市病等目的。因此,中央非常清醒地看到了疏解的难处,需要打破利益藩篱和阶层固化的障碍,借助雄安新区进行集中疏解,真正有效治理北京城市病。以理想状态看,为什么要选择偏内陆的雄安区域?雄安新区的设立与天津、北京刚好形成了等边三角形,依托三角形实现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的2000平方公里长远规划将有效分担了北京的压力。目前北京人口压力非常大,保证北京2300万的人口天花板不突破,迫切需要雄安新区来集中承接。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更多的人特别是优秀人才希望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因而需要更多、更好的城市空间来承载和发展,仅仅依靠现有的大城市或者现有的公共服务资源很难适应和满足新增人口的需求。
习近平两次视察北京,提出了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一系列的战略部署,核心是解决北京特大城市病问题。破解首都北京特大城市病问题,过于分散地疏解非首都功能并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需要一个地方来集中疏解和承接。由中央集中指挥和重点规划雄安新区建设,可能为破解首都北京城市病问题提供关键性支撑。雄安新区将在资源空间要素方面进行重新的优化配置,优化开发模式,提升资源承载力。这充分彰显中央以雄安新区为引擎构筑中国绿色智慧新城、创新区域发展路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美丽中国梦的伟大理想。
二、雄安新区建设存在的难点需要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对于雄安新区的设立存在乐观和悲观的两种观点,唱赞歌的占主流,但泼冷水和表示担忧的也不少,雄安新区建设存在的不少难点需要高度重视。主要有:
(一)雄安新区的现有经济和环境问题制约发展。雄安新区目前是基本没有完全开发的处女地,贫困落后是其现实状况,目前,雄安有不少的小、散、脏的污染企业,特别是小型铸造企业很多。因而需要从资源、能源、环境等约束条件出发更好地规划建设雄安新区。雄安有水,以水定城,水资源相对丰富可能是雄安新区的重要资源优势。但不可忽视的是,白洋淀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从长远来看,白洋淀的水资源因缺乏足够的外来水源作为补充,因而支撑雄安新区的水资源供给存在困难,改善雄安新区的水生态环境存在难处。如何提高雄安新区的水环境质量,需要顶层设计和规划。雄安新区的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生态与产业之间的影响。雄安新区的设立可能对当地人和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雄安新区当地人的反应、诉求以及当地人的就业和文化发展等问题。
(二)雄安新区如何避免与北京天津及周边地区的同质化竞争,如何消除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各种顾虑需要深入研究和高度重视。一是对于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和天津等地的态度和思想表现均有差异。特别是北京地区,很多部门、企业、市场均不愿意疏解和外迁,存在认识不高、动力不足、行动不够等难题。二是如何避免三地的同质化竞争、恶性竞争需要高度警惕。疏解非首都功能也并非所有疏解的都可以到雄安新区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应该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错位发展?需要加强研究和出台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雄安新区作为疏解非首都功能,是不是与通州可能有重叠的地方?那么怎么与通州区别?需要深入思考北京在雄安新区建立后自身发展应该怎么办?北京现在的疏解非首都功能并不容易,受到很多的利益藩篱的障碍,大面积疏解和人才流失可能导致北京空心化。三是雄安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是靠市场力量还是政府手段引起社会争论。深圳和上海浦东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的市场力量,特别是科技创新和政策创新的力量。雄安新区的发展能靠什么力量进行发展引起许多专家的质疑。雄安新区能否打造为京津冀城市群的经济新高地存在不少难度,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就是明证。雄安新区如何避免同质化竞争,如何打造出京津冀的经济新高地、新引擎难度不少。
(三)雄安新区吸引人才和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不足需要深入研究和加快制定,需要对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人才外迁的意愿进行摸底调查。如何建设好雄安新区需要进行大量的深入的调研,要结合雄安新区的自身特色和现有基础,鼓励高素质的人才去创新创业,需要研究和提出雄安新区应该制定哪些吸引年轻人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如不能有太高的房价,需要出台降低创新创业者的各种成本、提供配套高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政策制度。要对北京地区进行摸底调研,全面了解北京哪些人愿意去?哪些人不愿意去?不愿意去是什么原因,有哪些问题阻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人才流动?特别是要全面摸底了解北京大学生去雄安的心理动向。
三、雄安新区发展需要创新政策
对于如何规划和建设好雄安新区,需要出台更好的对策措施,需要创新相关政策,需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错位发展、融合发展为前提,以政府行政和市场机制两端发力为手段,以增量改革做大做强公共服务为保障,助推雄安新区国家战略的落地与实施。
(一)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打造北方经济新高点。疏解非首都功能,如何疏解,疏解什么,这决定雄安新区未来建设什么。什么叫非首都功能?哪些是非首都功能?这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最重要的是,目前首都功能定位不包含经济中心功能,但现在北京承担很大的经济功能,如总部、金融机构、商业机构、研发机构等大量集聚,这是引发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疏解非首都功能,首先就是要把首都的经济功能疏解出去,使雄安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和经济增长新高地。雄安必须要解决经济转型问题,低端产业、高污染产业不能进入到雄安新区。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实现的是错位发展与融合发展,应该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特别是高端智能、绿色制造业,应该打造为国际一流的创新高地、新经济增长极。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立雄安新区发展新样板。适应我国经济转型要求,供给侧改革是主线。一是明确雄安新区与通州副中心的疏解功能定位。雄安新区与通州副中心的疏解功能是有区别的,通州主要是承接北京核心区的北京市级机构和部门,而雄安新区主要是承接首都国家级的机构和部门,立足集中疏解非首都功能,疏解国家级的部分行政机构、企业事业单位等部门。二是发扬改革创新精神,实现错位发展、融合发展,全面提高雄安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建立体制机制新高地。如何实现北京与雄安的错位发展?北京的发展没有形成好的支柱产业,现有的文化产业只是量大,质量和品牌并不行,特别是文化与科技没有形成很好的互动和融合,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没有好的产业和一定的经济支撑也是很难发展的,因此需要与雄安新区建立良好的分工和错位发展,形成互动与融合,才有利于实现共赢与协同发展,集中打造雄安新区发展新样板,要对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制定政策。
(三)以政府和市场两端发力为手段提供雄安新区发展新动能。疏解非首都功能一定不是简单地对北京资源的分忧和搬迁,中央对雄安新区的许多的优惠政策自身可以形成资源要素集聚的强大吸引力,如果强制搬迁可能不符合现实要求,效果也不会很好,还可能引起社会动荡。雄安新区的设立是一项重大战略创新,一部分可以通过部分行政命令式的搬迁,还有一部分是市场机制来主导和培育,实现资源的转移,弱化北京的虹吸效应,进而形成京、津、雄的三足鼎立和南北均衡发展。有观点认为,雄安新区作为一张白纸上将勾勒出一幅现代中国城市的美丽图案,不必过分担心北京可能因为疏解而导致的空心化和人才流失。雄安新区应该是一种依靠自身吸引和市场力量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雄安新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发展和改革创新为导向形成雄安新区建设的新动能、新引擎、新模式。
(四)以增量改革做大做强公共服务为保障满足雄安新区人民新期待。打造高端制造业,建设为新经济的新城,需要有高水平的公共服务为保障。雄安新区需要以民生为本,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补齐环京津冀周边地区社会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水平短板。疏解非首都功能也并非将所有的中央机构和部门都疏解出去,主要是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符的非首都功能疏解,以破解城市病和人口、资源与环境压力等难题。雄安新区的建设可以截留和吸引即将新毕业或来京就业的人群,通过疏解和做大高端公共服务的增量,更好地满足雄安新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新诉求。
雄安新区是否布局中央部委等高端资源和教育医疗等高端公共服务作为支撑,是决定其是否成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重要关键,也决定其是否成功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天津滨海新区和廊坊大学城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就在于缺乏这些高端资源和要素。要重点疏解部分的中央级行政机关部门、央企、名校、医院等到雄安设点办公,或规划建立新的部门、机构、校区、医院等,如建立新的人大会堂、国家部委大院、中科院校区、中国社科院校区、中关村雄安科技园等,以减少部分来自全国的“跑部”进京导致的人口和交通压力,做大增量形成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动能新高地。以更多高端资源集聚,既拓展首都地区中央机关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发展空间,也增强雄安新区的人才吸引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打造中国城市发展的经济高地、新增长极,打造新首都。如何做大做强公共服务,建议雄安新区搞好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公共服务和一体化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一是建议规划建设2—3条雄安至北京的类似房山线能实现同站换乘、类似平谷线大站快甩、类似机场线一卡通用的新型中高速地铁或轻轨线。现有的国家传统铁路、高铁或城市快轨因其需要购票、统一安检等导致换乘不便,等待时间太长,不利于短途城市之间的快速流通,难以提高交通效率。因此规划这种可以同站换乘、一卡通用、大站快甩的中高速现代城际轨道有利于推进雄安新区与北京、天津等周边城市地铁系统的无缝对接,快速分流,高效流动,推进同城化,构建快捷高效交通网。
二是建议建立名校如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等雄安校区,实现京津冀高考统一试卷、统一录取分数,增加雄安新区的一本高校招生名额,以满足更多人追求高端教育资源的诉求,进而减少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人才分流顾虑。
三是建议协和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雄安院区,减少和分流来京看病的人群压力,做大高端医疗公共服务增量。功能过于集中是北京人口集聚和城市病的重要原因。有数据显示,每天约有70万外地人来京看病,北京的三级医院就医患者中,三分之一为外地来京人员,其中河北约占23%。因此,可以在雄安新区打造国家高端医疗服务新区,布局10-20家三甲医院总部或分院,有利于疏解和截留来京就医的庞大人口及其相关城市压力,也能拓展医院发展新空间,满足人民群众也日益增长的高端就医服务需求。
四是建议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国家级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新馆,提供高端公共文化服务,满足雄安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五是以生态环境为约束加快雄安新区的城市绿地和生态系统建设,加强白洋淀生态环境改善和水土环境治理,增加城市河流湖泊面积,提高城市绿化率,在北京与雄安之间规划更多的环首都国家公园和城市绿隔,进而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雄安新区生态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