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经济学家周刊

2017年05月05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我的一个甲子的使命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大连市企业文化研究会会长、北德书院院长 钟祥斌

  鸡年伊始,读习主席在2017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他说:“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又强调要有“舍我其谁的使命感。”习主席的话,句句说到我的心坎上,回顾自己一个多甲子的奋斗历程,不禁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1.jpg

  几十年来,我做创意和思想的践行,做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事业,最后落实于教化的事业,有深刻的体验:说一千道一万,不做等于零,说得天花乱坠,只要别人做,自己一件事不做没有用。这里我要说的是我做出来的体验中所折射的启示、意义和价值。人们讲资源,真正的资源是什么,是思想,是精神,是文化,它超越时空。

  超越,在于一颗利他之心

  我五六岁读线装经典,思考死亡,得了严重的抑郁和强迫症。十几年日日夜夜在冰雪和毒火中煎熬,恰逢知青上山下乡,如果留城,享受所谓的温暖,肯定是个废人。所幸我选择了广阔天地,到长白山尾部宽甸县杨木川乡。严酷的环境,是成长疗疾的一幅大药。记得一个冬日的下午,同学们都回家过春节了,我留下来看点。愁肠百结,沿着河滩漫步,踩得积雪嘎吱嘎吱地响;一步一步,看着远山,看着冰河,看着天,看着地,蓦然,一个念头,在我心中升起,那么的强烈,如同万千波涛在胸中激荡。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啊,我能为这个美好的世界做些什么?我要表达,没有笔,手指就是笔,没有纸,大地就是纸。我用右手食指在雪地上一笔一划地写起来。雪上的冰碴划破了手指,一行血书赫然现在天地间:我要利益一切众生!这一刻,一颗利他之心油然而生,心透亮了,天地一派金光,如同明净的琉璃。从此以后,什么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始终勇往直前。

  少年时代对死亡的思考,成就了我的死亡教育、生命教育。人只有利他和对未来的付出,才能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

  真情,在于精神纽带

  是知青岁月,使我和吕明志相识相知了。当时,他是富农子弟。放牛是最艰苦的工作,大家都不愿去,但是他申请去。每天早上天不亮他就出发,天黑才回来,中午就吃带的干粮,五冬六夏,一直如此。他每次在山顶上放牛,牛群在他身边悠闲地吃着青草,他拿着书,或坐或卧,徜徉在知识的海洋。喜欢读书把我们两个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彼此之间有了心灵的默契,并惺惺相惜。在这段最艰苦的岁月,我们一起下过大田,捞过木头,打过石头。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烈日炎炎,我们心灵的交流,是彼岸的慰藉。我们之间持续半个世纪的情谊,从未中断,并且还在他的大家庭里延续着。

  2013年,我把他的书稿《心总是热的——一个农民的文化梦》,并加上我为之做的点评整理出版。今年春节,他的女儿女婿带着父亲的嘱托过来看望我。我们重叙半个世纪的真情。

  人世间,只有心灵的交流才能天长地久,成为世间的真情和永恒。

  教化,就是播种

  1971年,我第一批抽工回城进了大连油泵油嘴厂。我看到街上很多孩子不上学,就找到民乐公社党委(现在的街道),在他们的支持下,我下夜班少睡觉,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先给他们讲岳飞和文天祥的故事,再教他们文化课,这一做就是几年。多少年后,我领人到市机关办事,一个办公室的门开着,突然里面招呼道:“钟老师!”我愕然愣在那里。“我是当年校外教育班您的学生。”他笑道。我打量着眼前这位衣冠楚楚的领导,纳了闷儿,几十年了,他怎么还能认出我来?霎时,我心中充满了幸福感。这就是教化,给人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遇到阳光、空气、水份,就会发芽、开花、结果。同样,1975年春天,我写的“搞好产品质量,致全厂职工的公开信”在全厂两千多职工的心里埋下了一颗重视质量的种子。那是我看到在工厂篮球场上堆成了小山似的废弃的油嘴和泵壳,便又下夜班不走,硬是找老师傅和青年工人讨教影响质量的症结所在,找出解决的办法。以大字报形式写成五千言的公开信,贴在工厂大门口。

  凡事在于看到了就去做,而不是指责和埋怨。

  修为,成就抵制诱惑的功夫

  八十年代初,我在大连油泵油嘴厂当过保管员,管着有色金属、木材等,这些都是紧俏物资。当时,工厂有很多外委活给乡镇企业干,我负责发货,这些乡镇企业的采购员都围着我转。同时,我还管理工厂的废旧物资,那时候,工厂废旧物资很多,而且也都是紧俏物资,很多东西都可以民用。这些废旧物资的处理往往由厂领导批条子送到我手里,然后放行。我是这些废旧物资处理的最后一个关口。也就是发放物资的好与次全在这里,当时来找我的大部分都是领导及社会上方方面面的关系。当时,我每天都面对着诱惑,于此,我牢记善护念,牢记《四十二章经》:“财色之于人,譬如刀刃之蜜糖,小儿贪恋刀刃之蜜糖,而忘有割舌之患也。”当贪念起的时候,平时的修养起了作用,仿佛一把刀正对着自己,令我生畏,马上生起敬畏心,这把刀是道义,是法律,是制度,所以我就用这种功夫战胜诱惑,保持自己的操守。

  抵制诱惑,得有方法,这个方法是长期修为的结果、是日积月累的功夫。这是人干事业的最重要的心理准备。

  心灯,在于照亮每个人

  我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讲座,有一个小伙子连着来听了几场,虽然他穿着笔挺的西装,但脸上露出菜色,眼神透着迷茫,一副落魄的样子。一天,他到研究会来了,和我说起了他的情况。他8岁时父母感情就出现裂痕,12岁时,父母离异,从此他就开始了流浪。他刷过烟筒,送过牛奶,做过夜总会的看门人。他送奶是夜间送,记得一个雪夜,他望着万家灯火,冻得直发抖,一家门打开了,里边温暖的热气扑面而来,他感到家真好。这次听我的讲座,他要到会里住,跟我学,我爽快地答应了。两年来,我吃什么他吃什么,我的衣服也给他穿,早晚对他言传身教,现在他脸上有了光彩,也热衷于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事业。

  善恶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可以放大。为善,就是点亮一个人的心灯,可以照亮一大片;为恶,就可以黑暗一群人。所以为善为恶不可以忽略一人一事。

  教化,要利用自然天地的大课堂

  那是1986年夏天,我到庄河采访扎根山区的小学教师,却意外地发现了冰峪独特的优美风光,触发了为庄河脱贫的路子。我利用三年多的业余时间,到庄河冰峪考察调研,写出了《对庄河冰峪文化旅游的设想》,提出了文化旅游的概念。我到县委,找到县委书记、县长、计委主任,和他们谈了我的设想。随后,我又给市长写信,市长将信转给刚成立的市旅游局领导。我又给国家政协副主席、佛协会长赵朴初写信。与此同时,《对庄河冰峪文化旅游的设想》在1987年2月3日《第三产业报》上发表,1987年2月16日被《大连日报》转载,继而被各大媒体转载,被国务院副总理看到。后来,国务院副总理到大连,市长带领他们看了冰峪的独特风光,接着国家投资,立项,修路……终于,冰峪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成了国家旅游风景区,开启了旅游文化时代。这里,旅游文化是对人心灵的提升,譬如般若洞是一个露天的讲堂,先贤们在这里讲学布道,进到洞里,使人心生一种敬畏感。瞻仰宏真墓,感受后人对高僧宏真的祭奠。当年宏真立下一个规矩:我若有一天不栽树,就不吃饭。他靠这种精神,带领弟子们植树造林,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荫。如今仙人洞周围郁郁葱葱,茂密参天的红松林就是他们当年植下的。我们缅怀他,就是纪念一种精神。

  旅游背后的价值是学习,是教化,这又是中国教育的传统。孔子倡导践行的杏坛和梨树下的天地自然教育,它是一种天人合一的精神,现代人是多么需要这种精神啊!

  信仰,企业文化的使命和担当

  八十年代初,我在报社工作,仍怀着一颗少年时代的初心,即弘扬中华文化。因此,如何将中华文化进行现代转化成了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其冒险、开拓、创新理念,既是企业精神,又是个人精神,同时还是国家精神。而我们有5000多年的传统文化积淀,中华文化作为我们重要的精神资源,其增值在于挖掘和利用。恰在这时,企业文化传到中国,这是一个契机,因为中国社会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企业文化是工业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这使传统文化有了一个现代转化的载体。同时企业文化的本质是管理理论,我们要建立一个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的大本大源是传统文化,因此,传统文化与企业文化二者相互渗透,彼此相得益彰。于是“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理念在我头脑中形成。

  为了推广这一理念,我先后调研了二十余家企业,然后给中央和地方党委写信,建议召开中国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有了结果之后,便筹措经费,请人、谋划主题,经过三年多的筹备,于1988年7月, 中国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成功召开了。这次会议国内有100余家企业领导参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日报等10余家中央报纸报道这次会议,直接推动了企业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此后,几十年来,我为三十余家企业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把思想性、观念性的东西转化成具有操作性的途径,提升其企业文化的教化功能,从而进一步促使企业文化成为泛众化的信仰。从五四开始,近百年来,陆续有人在探索中国泛众化信仰的道路,但因为没有实际的操作模式,都夭折了。现在有了现实的经济基础,具有了把空中楼阁变成现实的可行性。企业文化,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实现了全息化的教化功能。企业的任何角落,任何时间都在实现着对人的教化:厂区、车间和办公室张挂的理念、雕塑、照片、厂报、厂刊,播放的广播,企业制度、晨训……无时无刻不感染着员工。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我们知道苹果电脑影响了千千万万的青少年,可见辐射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因此,我们应该做的,是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信仰。而要让企业文化真正成为泛众化的信仰,必须要有大担当、大使命感的企业家来完成,比尔盖茨用五百亿美金做慈善,中国的张瑞敏说,他每天的使命就是讲学和布道。任正非、王健林、马云等也是这样。我相信中国会出现越来越多这样有大担当、大使命的企业家。

  当下,国人最缺的是信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共产主义只是少数人的信仰,要实现泛众化的信仰,只能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舍此别无他途。而中华文化企业文化化,是化出来的企业文化,最后是化出来的人格实现,这是我思考践行了三十年的结果。

  乡土,中华文化的原生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为旅顺龙头镇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时,率领专家组到龙头村实地调研。到头龙镇得走旅顺中路,这是到旅顺三条道路中最幽静最优美的一条路:春天山花烂漫,夏日绿荫遮道,秋季硕果飘香,冬天冰雪将山林装点成一幅天然水墨。龙头镇农工并举,村民读书之风兴盛,其实千百年来,讲中华文化,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最大的,教育首先是在家庭里。龙头村有一种传统,母子读书,即母亲和孩子在一起读书,只一个龙头村就出了四十几个大学生。我们在田间地头会看到母子俩收拾果地或菜地休息时都在看书,所以我们就把母子读书活动作为乡土文化建设的一个载体,龙头村有两条河和两个泉眼,我们给龙头村设计的龙头精神是“贰水惠泽,力争上游”,这“贰水”从小的方面寓为村里的两条河和两个泉眼,大的方面寓为长江黄河。“惠泽”是造福一方,意思就是村干部应当像水善利万物一样造福村民,“力争上游”就是带领大家奔向美好富足的生活。他们把我们设计的理念做成标牌立在村头。我们又到大八里村为他们进行都市农业设计,把他们的果园与旅游结合起来。那天中午吃饭就在他们的果园里摆开桌椅,边吃边谈,看着田野风光和他们一起规划设计。

  中华文化不仅存在于典籍之中,千百年来,它在乡土中传承,人们的言谈举止、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是最真实的文化,它造就了一种行为方式。所谓的乡贤,就是人格与人性的提炼和升华,可以实现生动活泼的人格教化。

  环保,时代的使命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到全国各地讲学和进行企业文化项目的调研设计,透过车窗,随处可见山野漫坡村落树林间所悬挂的白色塑料袋,河流也不是清清的河流,河岸也不是芳草萋萋的河岸,草木枯黄,河水也变成了五颜六色……这一切的一切,让我触目惊心。我每每在车上感叹污染的可怕,但人们却不屑一顾,嬉笑自若,觉得这与他们自身隔得很远。我这时心里就产生了一个想法:必须唤醒人们的环保意识。因此我出去讲学和进行企业文化设计,把企业文化的理念增加了环保理念这一项。之后我又产生了一个想法,要在中国率先召开企业文化与环境保护研讨会。于是连着几年向各级领导呼吁,向全国企业家呼吁,多年的奔波劳碌终于有了结果,

  1999年8月27日中国首届企业文化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在大连成园温泉山庄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五十几位企业家参会。原国务院特区办主任,商业部部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胡平也特别从北京赶来参会。会议围绕 “为了企业长远利益,为了国家和民族昌盛,为了人类和地球,建设企业文化,加强环境保护”展开讨论。我在会上向全国企业家提出忠告:环保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们不能等空气不能呼吸了,水不能喝了,才关注环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会上通过了《中国企业界关于环境保护的大连宣言》。中国首届企业文化与环境保护研讨会开启了环保文化的时代,人民日报以“关注企业的绿色度”为题对这次活动作了报道。此后,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环保,引入环保概念,进行环保文化建设。

  环保重要的是一颗心,心净则国土净。人心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人心。人心与宇宙万物是一个完整的链条。所以,我们要与动物、植物、山河等一切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山河大地本来就是清明的,人心也应当是清明的。人心的清明才是一切的根本。

  使命,超越苦难的支撑

  只有身负使命感,才能对自己的选择甘之如饴。而其中的滋味正如《红楼梦》开篇所说:“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这几十年来,我有我的活法、我有我的生存状态。我在研究会吃饭,很多老总看我吃苞米面糊糊就咸菜、穿着打着补丁的衣服。想一下,80年代初,我做中国首届企业文化研讨会,把自己积攒的5万多元钱全部拿了出来,自己出的三十几部书都捐出去了,每天的生活就是不断从自己兜里向外掏钱。把我到各地讲学的讲课费、稿费、企业文化设计费拿出来用来发工资、交房租、交水电费,甚至很多时候,我和亲属借钱。其实一个人有了使命感,就会牺牲小我,成全大我。我感恩两个妹妹,当年父亲中风,半身不遂,母亲也不能自理,后来大弟也卧病在床,三尺炕头三个人,九载寒暑,风雨晨昏。都是我的两个妹妹任劳任怨地照顾。她们家离得都很远,冬天大雪,有时要步行几个小时来照顾。得以让我全身心的进行弘扬中华文化的事业。

  还有许多坎坷和艰难要承受。一次给一家企业做项目,请外地几个专家学者一同做,后来这家企业不认帐,投入的十几万块钱打了水漂。一天半夜,手机响了,电话那边是催款的声音。我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了。索性起来走出门外,向办公室不远处的高山走去,夜色一片迷濛,山野一片寂静,我想着自己几十年来的人生历程,选择这条路,就是一条承担之路,就要承担一切,我仰望星空,不禁仰天长啸,将我内心的阴霾一扫而空,先贤圣哲给了我力量,给予我坚定的信念。我借钱把专家学者的钱还了,再艰难做人也要讲诚信。

  使命感就是觉悟力,觉悟超越责任,它是人生的大境界,在企业里,一个觉悟的员工都是走在领导想象的前边,常常给人一个意外的惊喜;一个觉悟的员工,靠健康力、学习力、耐受力支撑,其实都是一种道德理想,一个愿景的支撑。我本人的体验就是这样,虽然有吃不尽的苦,流不完的泪,但痛并快乐着,这就是使命感。

  健康,为了长久的付出

  我的健康观是为了做事,为了长久的付出。冬泳和登山是获得健康的最好方式。无论是数九寒天,还是酷暑三伏,我每天都是早上上海,晚上登山,从不间断。有时有应酬,晚上九、十点钟我还去登山,有时都走到凌晨。登山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我都望着虚空,在于天天不断,妙处自见。游泳是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游泳使人处于悬浮状态,身心放松,融于自然,什么愁烦都被大海所融化。漫漫冬夜的凌晨,我咬着牙离开了温暖的被窝,赶到大海边,脱光了衣裳,把身子潜入到冰水里,上来以后寒风像野兽坚韧的利爪,刺打着全身,头发上结了冰碴,这一刻我的心灵却获得了安宁,一种去搏击,去迎接挑战的决心,又油然而生。爱滩爱海爱健康,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又影响另一群人。

  健康不单单是自己的事情,它也是你的家人、你的亲属,你的朋友的。健康也是不给别人添麻烦,健康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在于日常,在于日积月累,健康的真谛是将身心融于自然,自然是对心灵的抚慰,心灵健康就身体健康。

  耐受力,永恒的坚持

  凡事贵在坚持,几十年来,我行走在弘扬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践行我的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的目标。《易经·渐卦》,最能说明坚持的意义,而对其卦象最好的诠释是《尚书·舜典》里的一句话“纳于大麓,烈风雷雨弗迷。”它的意思是,在高山顶上的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是多么的不容易,它要经受多少次狂风暴雨的洗礼。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化就是使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就是理念和思想的输出,使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共享。为了这一目标,至今,我出书三十余部,全国各地讲学几百场,产生广泛反响的主要著作有五部《强迫》、《企业文化设计》、《道德也是推动力——国学的36个管理理念》《炼心——我读〈金刚经〉》、《天大地大——突破困境的人生体验》。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凡事在坚持。一个人做事,一年容易,两年容易,十年八年也容易,几十年做下来,就不容易了。这种坚持是一种觉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心灵的升华,是一种突破,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学习力,使命感能力的充填

  我对学习力的体验是读书大乐。我读书快,不是一目十行,而是观照,象照相机,一本几百页的书能几十分钟读完,并记住自己需要的东西。到北京办事,再忙,我也每天晚6点至9点到国家图书馆,读3小时的书。别人说国图大,我说太小了。我从一楼跑到四楼,天井似的环形书柜。我近视眼,看书却得力。什么大藏经,历代皇帝起居注,我都能从书海中攫一本合用的。

  学习力在于学习的自觉性,它是养成的,是一个习惯,又和报国之志离不开。还是当知青的时候,过年了,同学们都想回家,我则选择留下来看点。大雪封山,我在屋子里,身上披着棉袄,炕上放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书。墙上窗户上结着一寸厚的霜,钢笔水瓶结成了冰坨。我拿着笔,不断地用嘴哈气,边看书边做着笔记。同学们回家一个多月,我读了一个多月的书,那时候读书心无旁骛,那段读书的时光,给我打下了国学的根基。

  学习在于吸收精神营养,是人生须臾不可离的,还得讲究方法。现在知识浩如烟海,像吃食物一样,一定要选择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品,否则知识也会成为障碍,堵住你的心扉。学习也不是死啃书本,做事获得的体验是最好的读书。

  使命,公益心的升华

  1996年,万达请我们为公司做企业文化设计,我率领专家团队前前后后从调研到策划设计论证用了将近一年时间。最后形成了《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1998—2002)共分四大部分、二十六条。第一部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总目标是塑造最优秀的企业形象,近、中期目标是创国内一流大型企业集团,最终实现在国际上塑造优秀企业形象;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企业发展规律办事。第二部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企业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企业形象等。第三部分: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措施。包括公司文化建设的组织措施、财务措施和重点实施工程。重点工程:打基础工程、凝聚力工程、企业形象工程、实施顾客满意(CS)战略等。第四部分:迎接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时代。其中包括文化力的开发、人才的培育、实施无形资产嫁接战略等。之后此纲要刊登在1997年的《万达专讯》试刊上。当时万达正处于转型时期,吕总问我给多少报酬,我说您看着象征性的给吧。

  2003年,我们办公室接到一个电话,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打来的,他们想到大连来考察一下企业文化,同时想听钟会长的传统文化讲座。我当时就和大家说,他们来了,宁肯砸锅卖铁也要招待好这些专家。几十位专家是从烟台坐船来的,我们下半夜两点就在码头等,等到凌晨四点才接到。将他们送到宾馆,一切安排好之后,我陪他们到开发区,考察三洋制冷的企业文化,就在三洋制冷多功能厅为他们讲了一堂中华文化与企业文化课。之后又陪他们到旅顺考察,整整陪同他们三天。2004年,我们研究会正式成立十周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给我们发来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祝贺信。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