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特约撰稿 杨杰
节日聚会往往不能少酒。俗话说“无酒不成席”。我也不能脱俗,每每节日聚会都有酒局。有时,虽然感觉身体比较乏累,但心情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这其中也有特殊情况,今年初一就点酒未沾,为什么呢?因为去年春节家族请家堂,当时初一中午同学聚会,多喝了几杯,下午送拜仪式时,自己有点不能自已,有点失态。所以今年早早警告自己,只要再请家堂我就绝对不能喝酒,就为这,今年初一推辞了一切应酬,以便好好祭拜家族老祖宗,让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一点自己的认知和尊重。
酒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项很重要的载体。中国是酒的故乡,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在许多场合,它都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酒与诗,从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喝出的是送别好友的悲凉。“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喝出的是人生中无可奈何的孤独。“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公孟德喝出的是对人生无限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东坡先生喝出的是人生的激情豪迈。
喝酒有喝酒的不同,感觉也有感觉的不同。当你真正静下心来一个人的时候,也许你就能够体会到古代的文人墨客们那份寂寥的心,也许你也就明白为什么古时候的人要用写诗的方式来寄托自己的心情,因为你是一个人,你需要情感的宣泄,需要去倾诉自己,也正是因为这样,才让我们的思想穿越千年,去碰撞,去思考,去感悟。
孤独是一杯酒。它是混合型的,有苦也有甜。人生有时候往往是在一瞬间改变的,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却能享受当下。无论这杯酒是苦还是甜,都希望你能喝完,因为你虽知道了故事的开头,却不能知道结尾。人生不是剧本,不会重来。
古龙先生:“圆月、弯刀、美酒、红唇”的描绘,写出所有人和物,意境高雅,冷艳动人。少时的我,对酒充满憧憬和想象。我酒量不大,但酒风不错,不耍赖,不酗酒,也很少与人斗酒。只要场合对,氛围好,就喝点,但很少喝醉。要好的朋友都说与我喝酒很尽兴,说我酒量大。其实自己心里最清楚,酒量根本不大,但酒品自认为还行,能喝不推辞,不喝不强求,只要高兴,喝就喝点,不醉就好。
人活在世上不容易,苦闷的时候喝点酒,解解愁;高兴的时候喝点酒,助助兴;朋友相聚喝点酒,谈谈心;一个人的时候喝点酒,品品味,各取其乐。
古人云:“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宜和百脉,清邪去冷也。若升量转火,饮之失度,体气便弱,精神侵昏。”因此,酒还是少饮为佳,多饮则伤神损寿。
饮酒过量,不仅会使人的知觉、思维、情感、智能、行为等方面失去控制,飘飘然忘乎所以。还会摧残人的肌体,导致营养障碍、精神失常、胃肠不适、肝脏损伤,甚至引起心脏、癌症等多种病变和中毒身亡的严重后果。长期过量饮酒者的患病率极高,死亡率也大。
喝酒感觉最好的是朋友小酌至微醉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不会高谈阔论豪言壮语,这种状态没有虚伪、没有城府、没有功利、没有目的,只有宽容豁达自由自在的心境。
一坛醇香浓郁的好酒要被放进深窖中几十年,经过岁月的沉淀,时间的洗礼才会清新可口。把速度慢下来,把自己静下来,用岁月去酿一碗酒,去感受它的醇香与浓郁。
时光如酒,越品越浓。静坐在岁月深处,在铺满经年累月的石台前,将过往的斑驳轻轻拂去,然后,铺开一纸素笺,在一卷墨香中细细临摹心中那一抹风情。
酒是一种文化,喝酒也是一种文化。酒见人心,酒见人性、酒见人情、酒见人品。